陕北的山

15.12.2014  14:42
        陕北的山总是那么苍苍莽莽,给人一种悲苍荒凉的感觉。站在山巅远望,那一抹抹山头像小荷尖尖般地飘浮着,云蒸霞蔚,朦胧中山外有山,似乎永远看不到山的那边。那山山峁峁、沟沟壑壑把个广袤苍茫的黄土高原打造成了一个山的世界、山的海洋。

        儿时,奶奶总是挽着我的小手,拄着拐杖,颠着三寸金莲,向我指点描绘着山那边精彩的世界。由此我知道了山的那边住着一群神仙,过着衣食无忧、歌乐升平的生活。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手中那个宝葫芦,据说只要你对着宝葫芦喊上一声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东西马上就会摆在你面前。也知道了山外是一片繁华富足的世界。究竟这些地方在哪里?对于祖祖辈辈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老奶奶来说,她也无从说清。也许是奶奶的奶奶口口相传的一种传说吧,至今也无从考证。

        小时候,农村的生活特别穷苦,尤其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山大沟深陕北农民,广种薄收,粗茶淡饭,一年之中也难得吃上几顿好饭。遇有灾祸之年,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总是生活得那么栖栖遑遑。常常幻想到山那边去找神仙。打猪草、挖野菜时,曾经偷偷约上几个儿时伙伴翻山越岭,试图找到神仙,试图找到神仙的宝葫芦。山的那边黄土悠悠,依然是山峁林立,沟壑纵横,神仙何去何从,茫茫世界,就是不见宝葫芦音踪。

        长大后,总想到山外的世界去过那种繁华富足生活。于是心里就开始怨恨起陕北这贫瘠凄苦的山了。陕北的山也还是那么光秃秃的,贫穷得杂草不生,裸露得有点衣不遮体,让人倍感怜悯。于是挑灯夜读,发愤图强,终于金榜题名,走出了大山。

        那是一个细雨濛濛的秋季,在奶奶的叮咛声中,母亲的泪水之中,父亲的无语之中,我终于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在无数次回望故乡之后,我挥泪转身,大步前行,完成了凄凄切切而又义无返顾的告别。

都市求学,几度春秋。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原本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回到陕北的大山里了,毕业后肯定会在山外工作,生活,娶妻生子。

        然而没等对都市好奇有所淡化时,陕北的山便开始在我的梦境里频频出现,那高高的黄土山、奶奶的叮咛、母亲的泪水、父亲的无语……总是萦绕于怀。陕北的大山在我心里又开始变得亲昵起来了。几回回魂梦里,扑进了山的怀抱,发出了儿时的呢喃。时间没有冲淡那已逝的时光和挥之不去的记忆,更增添了我对陕北大山的思念,更增添了离开故土的空虚与迷茫。陕北的山像妈妈的胸怀,哺育了我的生命,陕北的山像父亲的臂膀,扶持着我成长,陕北的山像奶奶的眼神,永远不会责备淘气犯错的孩子。终于明白,我是陕北大山的儿子。血液里渗透着大山的真情,骨骼中烙印着大山的朴实,心间流淌着大山的清溪。

        其实陕北的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曾经是一片茂密的天然森林,曾经是一片鸟语花香的世界,曾经是一片人人向往的革命热土。然而历史上历经战火,人为的破坏、洗劫,把一个原本鸟语花香的桃花源,变得满目疮痍。

        陕北的山是厚重的,也有着母亲般的博大情怀。即使在其贫瘠消瘦时,它也挤出那微薄的营养延续了绵绵生息。巍然中凝聚了一种永恒的力量,厚积薄发。陕北的山哺育的黄土文化,始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滋润了多少代中华儿女的心田。黄河何以称得上中国的“母亲河”,就是陕北的山赋予了它作母亲的所有情怀。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陕北各级政府及人民的环保意识的提高,植树造林的持久坚持,如今的陕北,山绿了,水清了,陕北的山郁郁葱葱,绿树成荫,不再是当年那杂草不生,衣不遮体的荒山模样了,焕发出了无限生机。陕北的山也将其厚积几亿年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倾心付出,陕北富裕起来了,陕北人民富裕起来了,陕北的山也挺直了脊梁,无语地述说着沧桑、变迁。

        陕北的山哺育了我的生命,陕北的山给予我坚韧的骨骼,陕北的山注入我朴实的血液,陕北的山承载了多少童年记忆,陕北的山伴我多少年成长。

        面对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感受着陕北大山的博大的胸怀,感悟陕北大山的片片真情。我对陕北的山原来是如此难以割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