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大搬迁:四年陕南三市减少41万贫困人口

06.07.2015  08:48

  为解决陕南灾害与贫困问题,推动陕南三市28个县(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搬迁240万山区群众。工程实施4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搬迁户的感受是最深的:以前住的3间土房破败不堪,如今120㎡的房子还有书房……

   初步成效

   四年来陕南三市减少贫困人口41万人

  1.实现了减灾安居

  2.做到了精准扶贫

  3.改善了生态环境

  4.加快了城乡一体

  5.促进了经济发展

   汉中

   搬进了新楼房晚上还可以跳跳《小苹果

   截至去年底,汉中已搬迁25.8万人,建设652个安置点

  张继红终于可以为自己装修一套房子了。搞了十多年装修,他已记不清装点了多少人的梦。这一次,他要圆自己的住房梦。

   以前住的3间土房破败不堪如今120㎡的房子还有书房

  7月2日上午,南郑县忍水镇黄河移民搬迁安置点,张继红120平方米的房子正在装修,装修风格是他自己设计的,酒柜、书房一应俱全。

  “娃大了,没有书房不行。”张继红觉得,娃以前受罪了,“以前在老家,娃上学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每天接送,后来,在镇上上学,租了三年房,虽然有房住,但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除了娃上学,促使他在安置点买房的最大动力,源于之前恶劣的居住环境。张继红说,离安置点3公里的地方,是他的老家,三间土房,破败不堪,背靠一座大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剑。

  按照汉中市移民搬迁类型划分,张继红属于地质灾害移民。每年汛期来临,是他们家最难熬的日子,每当下雨的夜晚,他们都彻夜难眠,滑坡、泥石流随时有可能将他们和房子掩埋。张继红清晰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大雨,预感到形势不妙,他察看后山发现,山体已经裂开一条手臂粗的缝隙,“吓得我赶紧叫上家人,东西都来不及拿,逃到我亲戚家住。

  去年,他下定决心,花了13万多,政府补贴了6万元,买下黄河安置点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再有一个月,他便可以搬进新房。

  周正琴老家四面环山,一家6口人住在地质灾害点上,一看到泥石流等新闻,她心里总会犯嘀咕。去年,她家花了12万元,在黄河安置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新家后,丈夫外出打工,她平常在家专门照顾老人和孩子,早上送完孩子到镇上上学,可以在楼下和邻居打打乒乓球,晚上可以在楼下跳跳《小苹果》,闲暇时间还回老家种种田种种菜。

  黄河安置点社区主任郑黎生介绍,黄河安置点占地40亩,设置8栋楼,计划安置移民户264户812人,分两期建设。目前,所建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共安置移民236户,入住率超过80%。

  黄河安置点,只是汉中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截至2014年底,汉中市已搬迁9.43万户,25.8万人,已建设了652个安置点。

   过几年我们也买辆车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

  虽然搬进洋县磨子桥镇移民搬迁安置点已经一年多了,但岳青丽依然保持着在山里时早早起床的习惯。

  岳青丽原来住在磨子桥镇梨树村,家里曾经是5间土坯房,有两间房还盖的茅草。“城里人下雨都是往屋里走,我们下雨就往外面走。”岳青丽说,2014年,她在磨子桥镇分散安置点,选中一块地皮。排水、地基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负责,她只需要在地基上盖房即可。她花了20万,建起一座楼房。岳青丽算了一笔账,如果在老家建同样的楼房,至少要多花10万。“过几年,我们也买辆车,真正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岳青丽说。

  为了让移民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当地还引进了企业,吸收附近居民就业。磨子桥镇上一家现代化的工厂,李家宇正低头专心做手机充电器,因为是计件工资,每天有将近70元的收入,在这个镇上,在这样的劳动强度下,这样的收入已算不错。这个近300名工人的工厂里,其中超过200名来自旁边的磨子桥移民新区。

  2014年,李家宇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花了9万元在磨子桥移民新区买了一套104平方米的住房。李家宇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踏实,虽然挣钱没有在外地多,但是很亲切,“终于有了一种家的感觉。

   没掏一分钱住上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

  “自己没掏一分钱住上了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心里高兴得很!”董德成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进两室一厅的楼房,配有厨房、卫生间和客厅。

  董德成今年57岁,是磨子桥镇梁垭村3组村民,早年腿部残疾使他早早就丧失了劳动能力。2011年,他的妻子不幸走失。留下的一个残疾儿子如今已22岁。董德成没有经济来源,靠低保和政府救济维持,原来居住的2间土坯房在2010年的一场大雨中倒塌,只能寄居在弟弟家。今年4月,镇政府投资320多万元修建了40套住宅楼,解决全镇特困户住房问题。这对磨子桥镇梁垭村村民董德成一家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以前上厕所都在房子外面,这下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