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十个重大文化项目解读 奠定陕西文化大格局
三十个重大文化项目像是孕育文化新生力量的母体,陕西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孕育、成长,并最终带着陕西的文化态度走向世界。
商於古道——宋金街鸟瞰图
2014年12月18日,全省重大文化项目推进工作会在唐城宾馆召开。这是自2013年9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外发布后,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两大类共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进一步推动。
2013年5月《人民日报》一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颇为引人关注。在陕北清涧的路遥故乡,作者对这位早逝的作家感慨良多,他在文中写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这位把“陕西梦”和“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联系在一起的人正是陕西的省委书记赵正永。人们能从这位安徽籍的省委书记文中感到,陕西的文化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他浸润的不仅是性格更是梦想,承载的不仅是沧桑更是一种荣光。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当习近平主席提出这样的文化发展要求。陕西,这个在中国历史文化生命中如心脏般跳动的地方,注定了他的责任,梦想与荣光。
国家层面对文化发展的态度鲜明而直接。而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成为时代命题。
梦想与现实,千年文明背景下的文化成长欲望
穿越110万年的历史长河,在陕西20.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周秦汉唐诉说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延安精神闪耀着红色的浪漫,隽永山水描摹着自然的情怀,民俗宗教绚丽着乡土的风情。陕西的文化因其厚重而具有薄发的资本,陕西文化因为生动而涌动着成长的渴望。
然而,文化资源的充裕并不等同于文化发展的实力。2013年11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显示,在综合指数、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排名中,陕西仅有影响力指数第9,其他指标均无缘进入。
一方面是文化发展方面的欠账,另一方面,“后工业时代”面临着消费者的诉求由“物质满足”向“精神满足”转移,为文化产业发展催生内在力量。
陕西何去何从?
2013年的《求是》杂志上娄勤俭省长一篇《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支柱性产业》向全国发出了陕西的声音。“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陕西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战略问题”。
战略问题需要具体的战术支撑。
陕西旅游集团的邓涛记得,2013年春节刚过几天,主管文化的白阿莹副省长就来到他们单位,那天天气很冷,但交流的气氛却温暖异常。白副省长对他们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和部门自身优势,策划、包装一批体现特色的重大项目,盘活存量资产,撬动社会投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邓涛隐隐觉得,陕西要在文化产业上有大手笔了。
很快,媒体上人们不断看到:省委书记赵正永在韩城文化景区调研;娄勤俭省长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并寄语“历史文化看陕西现代崛起看陕西未来期盼看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