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 增速连续7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30.03.2015  10:22

    3月20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获悉,刚刚过去的一年,陕西省农村居民收入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增收“十一连快”,增速连续7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观2015年,陕西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我省将多轮驱动,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力争实现农民收入增长12%左右。

    优化服务,助力农民工资性收入爬坡登高

    农民的小账本连着社会的大账本。当前,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大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6.3万人,务工收入达789.6亿元,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217元,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达40.6%。

    农民增收好比爬山,越往高处走就会越艰难。面对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速趋缓的压力,要让务工收入大头不减,就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为此,省人社厅等部门,在对农民务工需求做好调查的基础上,今年将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目前,已组织300多场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招聘会,实现了招聘信息进村入户。

    结合陕西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陕西省还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推进县域工业发展,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着力做好300个重点镇和1000户企业的对接,千方百计为农民务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以及小额贷款扶持等举措,促进农民自主创业。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家庭经营性收入,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陕西省白于山区、渭北旱塬带,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山地苹果集中产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矮化苹果生产区。果业已成为近千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果区群众来自果业的收入平均占到80%以上。洛川、宜川、黄陵、宝塔等县区的果农,人均年实际收入均超过万元。在果业的带动下,一大批从事储藏、商贸、运输的农民,也因果而富。

    果业,是陕西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粮果畜菜茶的蓬勃发展,我省农业已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如,渭北旱塬——白于山区带苹果产业、秦岭北麓的猕猴桃产业、黄河沿岸的红枣产业;围绕大中城市供给的750万亩蔬菜产业;陕南的优质茶出口基地等,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是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要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就要让主导产业更强,优势产业更优。为此,我省今年将按照“调优、增特”目标,实施老化果园改造30万亩,新增关中自根砧、渭北双矮型苹果20万亩;稳定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发展3-5万亩秦巴山区原产地产业板块;建设陕北果菜、陕南叶菜、关中果蔬互补、高山露地蔬菜4大产业集群;发展临潼礼泉石榴、铜川澄城樱桃、佳县清涧红枣等10万亩以上产业板块等。通过做优区域特色产业,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深化改革,为农民财产增收拓宽渠道

    随着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财产性收入无疑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宝鸡市去年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并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让广大农户享受到改革红利。其中,眉县槐芽镇槐西村村民,用26.97亩耕地12年的经营权,在农行抵押贷款100万元,发展大棚草莓,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全村种植草莓2800亩,仅去年全村草莓种植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9000多元。

    在阎良、高陵等地,不少群众通过土地确权,实现了土地流转或贷款,收获了丰厚的土地租金及红利收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33.1%,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增长最快的。

    今年陕西省将全面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并将开展9个省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11个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原标题:陕西多轮驱动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