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之开放篇 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27.11.2015  09:43

      进出口总额

    全省进出口总额由“十一五”末的120.8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20%经济外向度从7%提高到10%
      力争2020年突破600亿美元 

    世界500强在陕设立企业104家
      扩大西洽会暨丝博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影响力,创新欧亚论坛形式,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等
      加快建设浐灞国际使领馆区,新增若干个外国领馆
      建设“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区”、陕韩产业合作园区、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区
      “长安号”运营
      运营次数:截至11 月19 日,“长安号”已开行127 班,累计运输货物总重达16 万吨
      货源:除30%左右的“陕西制造”外,主要是来自广东、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省区市
      货物目的地:货物目的地遍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 国的44 个城市和站点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国家赋予陕西的重要使命,也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路径。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四个方面,对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进行了部署:切实提升开放水平,着力扩大向西开放,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优出优进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 
        找准定位  提升开放新水平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对外开放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推进贸易便利化,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西安自由贸易区。 
        随着2014年上海自贸区14条高效快捷的海关监管创新制度优先复制推广到我省,巩固用好已有平台,积极搭建新的平台,释放合作潜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承东启西、辐射南北、面向中亚、西亚和欧盟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主动作为  着力扩大向西开放 
        按照“五通”要求,“十三五”我省将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及我省实施方案,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深化合作共建机制。 
        以建设物流中心为先导,建设通江达海、陆空联运、无缝衔接的对外开放大通道;以建设丝路能源金融中心为契机,深化中亚能源合作;以产业合作为重点,深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领域合作;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文化、教育、旅游等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陕西国际影响力。 
        转型升级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规划《建议》提出,拓展“陕货”境外市场,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外贸竞争力;通过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龙头企业。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造陕西外贸“升级版”的必然选择。我省将在巩固果汁、重卡、石油钻采设备等优势产品地位的基础上,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等出口份额,以及服务外包、文化服务出口,培育“陕西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力争2020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600亿美元。 
        优进优出  拓展“海外陕西”新空间 
        为了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中抓住机遇,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十三五”我省必须以整体优势走出去,有计划地在一些国家建立“陕西产业园区”,组织陕西产品占领海外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海外陕西”的份额。 
        为此,我省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并购,在海外特别是中亚和非洲布局陕西产业园区建设,扩大“海外陕西”份额。创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区”、陕韩产业合作园区、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区,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来陕投资,集聚世界级企业在陕建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 
        居于“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向西开放前沿位置的陕西,正以追赶超越的姿态,迎来又一个全方位开放的黄金时期。

   

      (崔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