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养成记——陕西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0.04.2023  10:25

  三月二十九日,在位于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的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基地,公司董事长余之超在查看木耳生长情况。记者吴莎莎摄

  3月29日,在位于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的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基地,公司董事长余之超提着筐,正在挑拣黑木耳,丰收的喜悦挂在她的脸上。“我从学校毕业后,就在西华村建起了木耳基地,一边摸索种植技术,一边积累产业发展经验。后来我注册了公司,流转土地建起农场,从事食用菌菌种研发、制种制袋、种植及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现在农场占地230亩,一年春秋两季木耳产量15万公斤。”余之超告诉记者。

  余之超是一名高素质农民。在陕西,像她一样的高素质农民还有许多。近10年来,陕西深耕农民培育,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产业类型、村组全覆盖,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目前,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5.88万人。他们逐渐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是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聚焦“三农”工作 科学制定方案

  2022年,陕西分层级组织开展了多项调研工作,全面掌握区域培育需求及内容,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引导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2022年培育对象在线评价率94.6%、满意度99.9%。

  今年3月,陕西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培育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带动效应强的高素质农民,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35万人,覆盖全部产业类型和所有行政村组。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民教育培训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牛鼻子’,是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关键所在。”3月23日,在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步学说。

  陕西历来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了更好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2年,全省分层级组织开展了多项调研工作,全面掌握区域培育需求及内容。调研主体带头人、专业技能服务人员、农村创新创业者的培育需求;全省各级农广校的基本条件、人员结构、师资水平等情况,科学安排培育项目,根据农民发展需求制定各项扶持政策。

  陕西聚焦“三农”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保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扎实开展培训。2022年,我省开展了稳粮夺丰收专项培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等。去年,我省长江流域4市29个重点县区的2100名退捕渔民,通过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学习了稻蟹、稻虾综合种养,水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提升了从业能力;宝鸡、渭南、榆林3市的3000余名专业农机手、无人机手,通过农民农机操作技术提升培训,学习了农机操作要领、故障排除等技能,进一步提高作业水平、减少机收损失。

  此外,陕西横向联动,农业农村部门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加强与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开展融合培训。同时,我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引导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实现学历、能力“双提升”,全方位促进高素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提升;不断创新培育方式,采取线上和线下、区域现场交流与分类跨区域相结合的方式,开拓培育新路径。

  陕西努力提升培育质效、抓实落细培育环节。育前抓好对象遴选和培训需求摸底;育中抓好培训内容、形式、师资、教材、培训组织、学员管理、实习实训安排,组织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确保培训实效;育后抓好扶持政策宣讲落实、效果评价,着力使培育符合农民的需求,提高培育质量。2022年,全省培育对象在线评价率94.6%、满意度99.9%。

  3月,陕西又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动,继续探索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高效运用新手段新方法,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效果,培育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带动效应强的高素质农民,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素质农民达到35万人,覆盖全部产业类型和所有行政村组,全省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提高。

  三月二十九日,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强正在查看麦苗长势,观察麦苗分蘖情况。记者吴莎莎摄

  -加强体系建设 扶持政策有力

  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66个标准化农广校、682个农民田间学校。

  去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省农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接,签订金融服务高素质农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定制特色产业“惠农e贷”服务模式,累计向高素质农民发放贷款5.3亿元。

  4月1日,在宝鸡市石鼓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示范园内,一株株葡萄树长势喜人。宝鸡市众智汇农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春来看着这些生机勃勃的葡萄树,脸上露出笑容。

  “我种葡萄十几年了,边种植边钻研技术,目前是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近几年,我们公司主要从事高品质鲜食葡萄生产,按照‘代建代管代销’的村企合作模式,发展葡萄产业1802亩,规模居宝鸡市第一。目前,公司在宝鸡市3个县区带动8个村发展葡萄产业,年支付土地流转、劳务费及产业分红650万元,共带动脱贫人口859户2896人。”宋春来告诉记者。

  作为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中宝鸡市唯一的岗位专家,宋春来肩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任务。他开办了宝鸡恒森农业种植农民田间学校,利用园区现有资源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带动宝鸡4.6万亩土地上的葡萄种植户更新理念,更加注重葡萄品质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田间学校还孵化培育了30名“葡萄匠人”,以30亩为单元将果园承包给“葡萄匠人”。这些“葡萄匠人”最高年收入达12万元。多年来,宝鸡恒森农业种植农民田间学校共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70人,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学活动,累计接待大中小学生5万余人次。

  近年来,我省持续发挥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体系、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理论创新优势,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理论学习环节,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源优势,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实训环节力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效培育方式。

  陕西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围绕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育体系建设目标,我省农业农村部门与团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厅、供销社等部门合作,形成多部门协同、多资源聚合、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得到全方位支持。2022年,我省8所农广校和12所农民田间学校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有效改善培育机构培训手段和培育对象实训条件。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66个标准化农广校、682个农民田间学校。

  陕西针对高素质农民的扶持政策更加有力。去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省农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接,签订金融服务高素质农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定制特色产业“惠农e贷”服务模式,累计向高素质农民发放贷款5.3亿元。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鄠邑区、榆林市靖边县分别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共向辖区内高素质农民发放贷款10亿余元。榆林市神木市出台《关于培育高素质农民带动乡村振兴的实施办法》,对高、中、初级高素质农民每年每人分别补贴1万元、7000元、5000元,优秀的高素质农民学员奖励5000元。

  -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我省培育的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治理方面,有17.7%担任“村两委”干部;在产业振兴方面,有43.7%为家庭农场主,32.3%为合作社负责人,35.4%为农业企业负责人。

  陕西高素质农民中从事特色产业的占36%、果业占34%、粮食产业占12%、生猪产业占10%、其他占8%,覆盖全部产业类型。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4月1日,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强正在电脑前根据照片分析苗情。“如果叶子发黄可以初步判断为病害,后续根据专业检测设备查看降水量和土壤墒情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薛强说。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从父亲手中接过农业种植的‘接力棒’。起初,一些年纪大的农民认为大学生就不会种地,更不会比他们种得好。但我毫不气馁,不会种,就去学;不会管,就去向专家、技术员请教;不会做,就去搞试验田练手。我现在已经从一个学生真正成长为一名具有农业管理经验的高素质农民了。”薛强说。

  据了解,目前,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玉米新品种有长丰405、瑞丰351,小麦新品种有长丰2112等,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育种基地面积300亩。

  2020年起,陕西着力推进培育对象“组组有”目标,目前已有70%的行政村组实现了至少有一名高素质农民。如今,高素质农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省培育的高素质农民在“三农”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治理方面,有17.7%担任“村两委”干部;在产业振兴方面,有43.7%为家庭农场主,32.3%为合作社负责人,35.4%为农业企业负责人;在引领示范方面,高素质农民通过技术帮扶、流转土地、吸收周边农户打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高素质领军人才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高素质农民中从事特色产业的占36%、果业占34%、粮食产业占12%、生猪产业占10%、其他占8%,覆盖全产业链,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高素质农民成为产业技术专家。据了解,目前,我省175名高素质农民担任省级3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积极参与实训环节指导,既解决了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统一技术标准的问题,为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落地提供了高素质农民方案。

  此外,我省52个职业农民协会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农产品展示展销、产业技术帮扶指导等活动,引领广大高素质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社会事务,展示了新时代高素质农民的风采,引领了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记者 吴莎莎 实习生 刘璇)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