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农水”托起“大粮仓”

01.06.2015  12:10
      眼看就要夏收了,陕西各地麦浪滚滚,长势喜人,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在这丰收的背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功不可没!
        近年来,骨干水源、大中型灌区改造等骨干工程建设,为陕西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是,丰盛的“增产水”、“救命水”,在不少地方却因“最后一公里”农田灌溉渠道不畅而成为“一潭死水”,致使田地里的农作物“望水喊渴”。
        2009年以来,我省启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6年累计投资62.74亿元,建设塘坝、堰闸、机井、泵站、集雨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3.5万余处。如今,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小农水”工程在三秦大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各重点县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为全省粮食连年丰收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6年来,全省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27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5.7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亿公斤,受益农民809万人。
        小农水,改变了农民种植习惯
        日前,凤翔县陈村镇西槐村白虎良,来到自家即将成熟的麦田里察看长势。他说,受益于新修建的水渠,他家6亩小麦灌溉及时,水量充足,“小麦没受一点亏,多亏了小农水工程,预计每亩最少800斤。”正因为有了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白虎良打算夏收后再种一季秋粮。
        放在以前,这种事白虎良压根不去想。因为这里的农民习惯了“等风盼雨、靠天吃饭”的种植方式。倒并不是因为没有水和渠,而是用起来太费劲。在这里生活了50年的白虎良感受很深:“以前大家守着水渠却不愿用水。
        西槐村位于冯家山水库灌区,按理说灌溉不愁水源。但是,由于以前地头上都是土渠,年久失修,跑冒滴漏严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非常突出,浇地费时费力,且浪费极大,有时村民为争水抢水还动起手来,灌溉成了群众的“头疼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靠天吃饭”的种植习惯,不少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
        如今,村里3000多亩麦田修建了崭新的U型水泥渠道。白虎良感到种地越来越容易,心里越来越舒畅。“现在新渠比旧渠灌溉效率提高了一倍,用水节省了一半,粮食产量实现了翻一番。”近年来,西槐村群众种地热情空前高涨,不仅春夏种小麦,秋季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就连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也陆续返乡种地了。
        据悉,土渠沿途损失水量一般在50%-60%,衬砌为水泥渠后,基本没有了渗漏,蒸发损失量仅有5%。6年来,我省累计改造衬砌小型渠道11269公里。目前,全省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的1/3水浇地,拿回了全省2/3的粮食产量。“小农水”托起了“大粮仓”!
        小农水,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
        “尝尝我的草莓,甜着呢!”走进汶敏社的蔬果大棚,他热情地招呼记者,“今年大棚果蔬丰收了,这草莓个儿大味甜,城里人都来采摘呢!
        42岁的汶敏社,是眉县常兴镇汶家滩村的种植大户。5年前他一直在外地经商,生意也不错,很少回来。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干吗回来务农?汶敏社笑着坦言,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过去由于缺乏水利设施,汶敏社在家乡只能种植小麦,由于浇水难,效益低,便外出闯荡经商,虽也挣了一些钱,但漂泊在外,很是辛苦。随着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特别是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让汶敏社开始对家乡这片农田“动了心”。
        2010年,汶敏社决定结束漂泊的生活,毅然放弃生意回到家乡,通过流转近50亩土地,建起26个蔬果大棚,种植草莓、西瓜、西红柿等品种繁多的四季农产品。他的大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全部配备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刚开始采用的是大水漫灌,效益很一般。是高效节水灌溉让我尝到了甜头,现在我的大棚全部采用了自动化膜下滴灌,既高效节水,省工省力,又提质增产增效,旱涝保收。”汶敏社说,高效节水灌溉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每年纯收入都在20多万元。
        同一片土地,让汶敏社体验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这既源于自己的努力,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实施“小农水”建设的基础上,全省6年来发展管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323万亩,已建成渭北机井暗管、交口抽渭灌区6县区末级渠系、沿渭河果蔬和渭北陕北苹果高效节水灌溉等一大批“小农水”工程示范区,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现代农业发展。
        小农水,鼓起了种地人的“腰包
        陕西“小农水”项目实施6年来,不仅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农田灌溉渠道,还围绕国家西北地区节水增效行动,致力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让众多农民因水而富,鼓起了“腰包”。
        在澄城县郭家庄万亩樱桃园,据村支书李忠贤介绍,以前群众都是靠拉水浇樱桃树,力没少出,但仍水浇不够,樱桃小如蚕豆,根本卖不出去。如今铺了暗管,配了滴灌,每个樱桃都大如冬枣,每公斤能多卖二三十元。
        记者在咸阳张裕瑞纳城堡酒庄采访时看到,只需在操作间轻点鼠标,就可调控室外的滴灌设施运转,晶莹透亮的水滴从黑色的管线里缓缓滴下,准确地滴落到葡萄树的根部。酒庄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800亩葡萄,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后,仅节水一项,每年就省去开支15万元。
        陕北靖边前年土豆喜获丰收,一些人喜笑颜开,一些人却愁眉不展。原来,同样是土豆,有的2元一斤不愁卖,有的却4毛钱一斤没人要。经过深入了解,答案浮出水面:靖边县沙土保持水分能力差,需按时按点足量灌溉,“小农水”设施健全与否,决定了土豆品质的不同和价格的高低。
        记者曾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圪洞河村欣喜地看到,几部巨大的指针式喷灌机正在土豆田间作业,一部大型喷灌机就能负责600亩的面积。当地农民说,土豆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肥,更取决于“”。
        6年来,陕西因“小农水”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3亿公斤,受益农民809万人。记者从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获悉,今年我省在建的53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仅中省投资就超过11亿元,成为近年来最多的一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农民将因“”而鼓起“腰包”。         (晁阳  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