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减贫570万人,陕西扶贫史上树丰碑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近年来,陕西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十年纲要实施意见、创新机制实施意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精准扶贫的意见、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意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同时,将扶贫标准从国家标准的2300元提高到2500元,扩大受益人口174万人;坚持把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用于扶贫开发为主的民生工程,4年累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3.7亿元。
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7932元,增长11.8%,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93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60万人,4年减少47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57%下降到17.65%。其中,全省59个革命老区县累计脱贫190.68万人,占全省脱贫总数的61%。预计2015年全省还将实现脱贫逾百万人。
精准识别:从瞄向区域到瞄准个体
早在2011年扶贫开发实施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仅瞄准区域扶贫,精准脱贫可能受限,只有先精准识别,让扶持对象精准,才能逐户逐人找准扶贫路径,实现精准脱贫。
“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拉近了党群关系,也让我对今后脱贫有了底气。由于识别认定程序严格,公开公正,群众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柞水县石翁镇东甘沟村村民余改红,去年先后通过个人写申请,镇村干部多次入户调查审核,县、镇、村三级公示,今年县上又进行了复核,最终被确认为贫困户。
“通过精准识别,我不仅享受到政府建房补助政策,搬下大山,还参加了免费的‘雨露计划’培训,拿到了厨师行业技能证,办起了农家乐,仅此一项,毛收入已达3万多元。”
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余改红家只是一个缩影。
为了精确瞄准贫困对象,我省先后开展了3次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今年又对剩余的460万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核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目前因病致贫的占40.9%、缺乏资金的占36.8%、缺少技术的占29.8%、缺少劳力的占19.8%、因学致贫的占14.8%、因残致贫的占7.6%、能力不足的占6.3%、交通制约的占5.7%、因灾致贫的占4%。精确的数据,为我省精准扶贫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责任扶贫:从单位包村到干部联户结对
如果说建档立卡是找准了“滴灌”对象,那么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在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社会扶贫,无疑是为精准扶贫铺设的“滴灌管道”。
延川县交口镇董家角村,是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院和省森林资源局共同包扶的贫困村。
自去年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后,贫困户董延平与驻村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针对致贫实际,结对帮扶干部曾3次不厌其烦登门入户,共商脱贫对策。如今,在驻村干部的扶持下,董延平经营起了养殖蛋鸡产业,生意火爆,供不应求。
董延平说,像他一样,全村目前36户贫困户都与驻村干部结成了帮扶对子。
项目好不好,先由乡镇干部自掏腰包尝试,这是麟游县扶贫中创造的干部领办模式。
该县丈八镇过去一直以烤烟为主导产业,近几年不景气。镇村干部经过考察,决定种植发展丹参,并由甘肃中药材公司统一收购。为调动群众积极性,镇村干部28人自掏腰包,率先种植310亩进行示范,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一对一帮扶,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镇已发展中药材1086亩。
群众激动地说:“干部都不怕亏钱带头种,咱跟着干准没错!”
“十二五”以来,省、市、县三级共选派驻村干部2.05万人,在7162个低收入村开展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组织13.5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23.53万户,共投入引进各类帮扶资金20.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29万个;向68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2011年至2014年,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单位直接投入引进资金19.88亿元;实施千企千村结对帮扶行动,3000多家企业结对帮扶3328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12.4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800多个。
搬迁扶贫:从“穷窝”到“富窝”
陕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3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2个省级片区,是我省最难啃的“硬骨头”。
“不搬迁也能解决贫困问题,但解决不了群众小康问题。”洛川县委书记彭季安对搬迁扶贫感触颇深。2011年启动的陕南、陕北移民大搬迁工程,无疑是我省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有效举措。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河西台移民集中安置点,搬迁户李仲邦每天吃完午饭,就急匆匆“上班”。和以往不同的是,老李不再是普通农民身份,而是新居旁新建设施农业园区的一名产业工人,月收入4000多元。而此前,老李家5口人还蜗居在20多公里外大山的3孔土窑洞里,年收入不足万元。
李仲邦说:“从‘穷窝’搬到‘富窝’,我享受了政府建房搬迁补助款4万元,如今安置点水电路齐全,还建了文娱广场、农贸市场、镇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学校,方便多了。晚上男女老少都来跳广场舞,咱农村现在不比城里差,享福咧!”
搬迁还带来群众思想的变化。搬迁户刘正强,自搬到山下集中安置点后,不仅信息多了,见识也广了。去年他买了辆机动三轮车,不仅耕地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农闲时还在镇上搞起了运输建材生意,每天现金收入200多元。
在实施移民扶贫的同时,我省今年还注重落实特困户、三无户、五保户安置政策落实,实行“交钥匙”工程。房屋归集体所有,特困户免费居住。
2011年-2014年,全省累计实施搬迁38万户134.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1.9万户85万人。移民搬迁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抓扶贫、不再简单复制农村、从根本上挖掉穷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成为我省贫困地区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最受群众欢迎的民生工程。
产业扶贫:从“漫灌”到“滴灌”
传统的“大水漫灌”,容易撒胡椒面。只有找准“贫困脉”,对症下药,实施产业扶贫,精准“滴灌”,才能确保脱贫有成效。
“我们村栽的是制种油菜,今年1亩地比普通油菜多收入近500元呢!”勉县茶店镇小砭河村6组村民汪明全说,县上自从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后,先后投入350万元扶贫资金,发放给该镇350户贫困户,每户以1万元的资金再入股,群众只管种,公司负责收购。目前,该镇3个村共发展制种油菜1000多亩,涉及农户510户,每公斤种子收购价13元左右,户均年可增收1000元。
精准扶贫,短平快的产业扶贫,无疑是贫困户快速脱贫的有效举措。
在吴起县,今年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在贫困人口专项资金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再配套1000元,连续扶持3年,支持产业发展。
吴起街道办中杨青村52岁的农民雷建粉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今年5月,在县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下,家里先后买了180多只鸡苗,仅两个月,卖土鸡蛋就收入2000多元。
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我省分类施策,靶向治疗。对年度计划脱贫而没有经营能力的“零”就业家庭,通过社区等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予以安置,实现脱贫;对有经营意愿但能力比较弱的贫困人口,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共建基地等带动贫困户脱贫。
据统计,4年来,我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先后实施207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立了2006个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通过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等,年均扶持100多万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
教育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因为家贫,无钱学一技之长,靠打零工解决温饱,收入不仅少,还不稳定。”这是汉滨区瀛湖镇郭家河村村民康礼荛曾经的感慨。的确,过去给钱给物,只能缓解一时的经济困难。变“输血”为“造血”,扶“智”也扶“技”,无疑是解决贫困的治本之策。
为了斩断贫困复制链条,我省在全国首创并实施“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等,为“造血”扶贫探路。康礼荛就是我省众多的受益者之一。
据了解,自从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康礼荛通过村上逐级申报并公示,免费参加了安康技术学院“雨露计划”培训美发专业学习。如今他在安康市开办“知明度”理发店,现有员工4人,年收入8万元。
临渭区崇凝镇郭向村1组贫困大学生郭沙和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靠耕种的3亩地,生活非常拮据。3年前,她考入陕西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无力支付高额学费。在各级扶贫部门帮助下,郭沙享受到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圆了大学梦。
据统计,2011年-2014年,我省实施“雨露计划”项目,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7亿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资助中高职学生26万人。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7亿元,共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6.65万人。
延安老区: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
陕西有革命老区县59个,占全省县区总数55%。
作为革命老区,“十二五”以来,延安市大力实施搬迁扶贫、产业扶贫、能力扶贫和驻村联户扶贫“四大扶贫战略”。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44.7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0.52万人,累计脱贫24.18万人;去年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620元,比2010年提高了1273元。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8年延安市率先在革命老区实现整体脱贫。
延安市自加压力,提出到2017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2018年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有压力就有动力。今年延安大力实施扶贫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把扶贫开发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指标,考核分值从过去的2分提高到5分。各级政治责任心进一步增强。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局长牛永红说,从今年3月开始,全市采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方法,确保2017年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目前,全市选派689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抽调37470名市、县、乡、村干部,开展结对帮扶,覆盖所有贫困户。帮扶干部一包3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
延安市委副书记薛占海说,按计划今年吴起、志丹、黄龙3县实现脱贫,明年宝塔、子长、安塞、甘泉4县区脱贫,后年延长、延川、富县、洛川、宜川、黄陵6县脱贫。下一步,将按照精准脱贫要求,采取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逐步实施9大扶贫路径,确保老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