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拟方言建档 怎样保住我们文化的DNA

18.11.2015  09:38

  从今年4月份起,陕西省开始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先后在10个设区市、杨凌、韩城、西咸新区,陆续实施以县为单元建立方言数据库。然而方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随着社会群体交往而改变。

  给方言建档,无疑是一种形式的保护,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直观并且永恒不变,可让子孙后代随时都能领略本土语言的特色,但在普通话大面积推广的今天,方言建档有哪些现实意义?到底该大力推广普通话还是保护方言?如何保护方言?为此,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正在消失的方言

  方言与普通话不同,它是一种地方性语言,承载着一个地域深厚且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是一种情感与身份的维系,承载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愁。它能让一个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住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加速,方言正在加速消失,从现实来看,经济越发达,方言消失得越快。

  “农村、县城的年轻人不断地涌入大城市,有经济实力后,都把老人孩子带进城,某些农村有的撤并搬迁、有的废弃,为了尽量的与城市融为一体,方言也自然地慢慢淡化,甚至面临消失。”陕西省民俗专家王智告诉记者,方言的消失,会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丰富的文化传统。

  今年是小胡在西安工作的第三年,读大学之前,她一直生活在陕南小县城。“读大学之前,在老家还说的都是方言,上大学之后直到毕业,7年的时间都在西安,周围人说的基本都是普通话,大环境就是这样,慢慢也就不再说方言了。”小胡说,甚至现在普通话说习惯了,听到别人说方言都会觉得怪怪的。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而年轻人,基本不知道方言怎么说。”小胡说,“像我们现在的同事、同学,谁还说方言,在学校读书的小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说普通话,有的甚至都听不懂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积淀

  陕西方言背后就承载着三秦地方文化。“比如秦腔、眉户、老腔、陕北民歌、紫阳民歌,各种民俗等。”王智说,这些都以方言为载体得以存在和流传。民间常说“不讲关中话,秦腔咋唱呢”说的就是方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比如,陕北方言中,常以叠词、叠语的形式来表达亲和之美,如对“”“”“”等,总是称为“口口”“手手”“头头”。民歌中,经常出现“红格艳艳、兰格莹莹、白格生生”的形容词,带有亲切、亲和感。华阴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如果没有这些词,曲艺也没有多少感染力。”民俗专家王智说。

  再比如,关中方言曾经是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甚至在唐朝还可能是标准音。在汉语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然而现在的西安话已经变得越来越洋气,体现“老西安味儿”的成分正在逐渐变少。

  其实,这并不代表年轻人没有方言文化饥渴。小胡告诉记者,“微信里大量流传的陕西方言段子,就是娱乐化传播陕西话的一种形式,大家都渴望了解熟悉和认知方言,寻找和扎稳自己的文化之根。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方言的使用范围、频率却越来越小,并有逐渐消逝的趋势,传统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自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学术手段对方言进行建档、保存和研究。最近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语言文化工程。

  “陕西方言建档与国家语保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陕西省语委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方言建档的目标是调查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记录保存陕西流传广泛、带有文化色彩的故事、谚语、民俗等,把活态的方言文化,系统性调查出来、保存下来。保存后可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比、展示。理论上讲,建档完成后,一个地方最古老、地道的东西,后世永远都能看得到、听得着,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