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保护加速“国际化”

15.06.2016  09:18

  中新社西安6月14日电 (记者 田进)“陕西已引进境外文物展览71个,与意大利、德国等10多个国家开展了文物保护合作。”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14日在西安举行的官方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陕西文物对外交流50年成果。

  包括2000年“重现的文明—墨西哥玛雅文化展”、2005年古罗马与汉长安—东西方文明比较大展、2011年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展、2014年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等在内,陕西引进的境外文物展览主题有世界文明类、文物精品类等,多角度表现了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演化的轨迹。

  周魁英介绍,陕西文物部门与德、意、英、日等多国专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建设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其中秦陵博物院与德国、比利时合作建立的陶质彩绘文物修复实验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合作建立的丝绸和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都处于领先水平。

  近50年来,13名在陕西工作过的国际文物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和陕西省政府“三秦友谊奖”,9名陕西文物工作者获得多个国家颁发的最高国际荣誉奖。

  陕西文博专家和技术人员主动“走出去”,参加了韩国、越南等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代表国家援助了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古建维修工程。

  周魁英表示,陕西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解决了多项国际文物保护中的疑难问题,达到了合作共赢目的。参与境外文物保护项目,也表现了文物保护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双向互动特征。(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