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犯罪新特点:盗墓越来越智能化

12.02.2015  02:41

今日,华商记者从 陕西 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经过连续4年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全省文物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有效遏制了文物犯罪的猖獗势头。

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马中林介绍,虽然犯罪猖獗势头有所下降,但是当前受高额暴利驱动,以文物为侵害目标的盗掘、盗窃、倒卖案件时有发生,目前文物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文物犯罪呈现出“三个转变”的新特点。一个是由传统型向智能型、专业化转变,犯罪手段越来越强,盗掘技术越来越精确,盗掘工具越来越先进。一个是由松散 的团伙化向紧密的集团化、职业化转变,内部组织较为严密,从策划运作、踩点定位、到实施盗窃、秘密销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密的分工。一个是由重点文物保护 区向非重点文物保护区转变,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很难将“黑手”伸向重点文物保护区,继而将犯罪目标逐渐转向非文物保护区。

此外,我省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点多、线长、面广,虽然我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文物安全防范,但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防范力量不到位,文 保人员配备不足,技防设施落后等现象。特别那些未被列入保护区的大量田野石刻造像、古墓葬、古遗址等更是难以保护和防范,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一些民间 古玩市场和文物黑市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沦为倒卖走私文物犯罪的地下通道,客观上刺激了文物犯罪的发展蔓延。

华商记者 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