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29.06.2015  10:01
          让更多农村群众像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享受同等供水公共服务。这是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着这一理念,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列为“八大民生工程”之首。目前,与“十一五”相比,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32%,水质合格率提高了30%。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面的覆盖”到“质的提升”,陕西农村饮水工程成为群众受益最直接、受益人口最广泛的民心工程之一。“十二五”以来,陕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二五”让1429万人喝上干净水
     
          洋县四郎乡地处秦岭南麓浅山丘陵区,因常年降水偏少且地下水埋藏较深,被当地人戏称“干四郎”。自2010年四郎乡西岭村、田岭村等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陆续建成后,自来水流进了农户家里,“干四郎”变成了“水四郎”。当地群众欢呼雀跃,感谢政府圆了他们的“吃水梦”。
     
          这是陕西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一个缩影。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推进这一民生工程,陕西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奖励。同时,财政投入唱主角。2011年—2014年,陕西配合中央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累计完成投资65.23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0.11亿元、省级资金11.2亿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13.92亿元。共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1万余处,解决117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2014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5%。
     
          据悉,2015年,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投入14.83亿元。到年底,全省“十二五”将累计解决142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超额268万人完成国家1161万人规划目标,超额199万人完成全省1230万人规划目标。
     
          率先建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
     
          “三分建,七分管。”省水利厅城乡供水处处长李少毅说,“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运营管理,保障农村群众不仅要喝上水,而且要喝上好水。”
     
          据了解,目前我省每个县都建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具备21项指标水质化验能力,配备专用车辆,检测人员定期对工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取样化验,在全国率先形成省级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今年,我省正在对水质检测进行全面提升,项目建成后,监测指标将由21项增加到63项以上。
     
          我省还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三个一”模式,即每个县出台一个管理办法、组建一个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基金制度。
     
          截至目前,全省落实建后专管人员579人,67个县(区)出台了农村管理办法,54个县(区)建立了维修基金养护提取制度,累计筹集维修养护资金近4000万元,组建农民用水协会5149个。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农村供水工程“没法管”、“没人管”、“没钱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村饮水事业正在逐步迈上良性发展轨道。
     
          农村因水致病致贫现象越来越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富平县依托“甘露工程”、“饮水解困”项目,打浅水井解决群众饮水难题。“虽然解决了吃水难,但水质没法保证。我们这里浅层井含氟高。喝了高氟水,轻者得氟斑牙,重者能让人无法下地,群众喝水很不安全。”富平县水务干部党吉顺说。
     
          过去由于农村供水设施简陋,缺乏水处理设施和消毒措施,饮水水质问题突出,氟中毒、肠道病感染、菌痢等发病率较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不仅要让群众喝上水,还要喝上干净水。”省水利厅厅长王锋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现在农村因水致病、因水致贫的现象越来越少,极大地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过去群众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户每天要用半个强壮劳动力。修建饮水工程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不仅吃水方便、安全,还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村容村貌。
     
          “十二五”收官在即,陕西农村饮水安全取得巨大成绩!在“十三五”新的起点上,陕西农村饮水必将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造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