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商品鲵“身份证”,能破产业困境?

07.08.2015  09:58
          陕西是大鲵养殖大省,2013年大鲵产值已达23.3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9.4%。然而由于销售体系没有完全理顺,近年商品鲵的价格与成本已经出现倒挂。6月1日起,全国实行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至此,大鲵成为中国第一个采用标识办法管理的水生野生动物,将有助于我省养殖大鲵走上“商品化”之路。

          自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实行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并委托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负责标识管理的开发和日常服务。今后,市场上出售的人工驯养的大鲵,将拥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一次性
“唯一身份识别标码”。
     
价格与成本倒挂,商品鲵产业面临困境
     
          6月中旬,汉中勉县国有张家河林场。林场工人李和军,是远近闻名的大鲵经纪人,他和家人在2001年就开始了大鲵的家庭养殖。他说,今天的大鲵养殖户,“不像过去那么风光了”。
     
          众所周知,大鲵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陕西是全国大鲵养殖大省,2013年大鲵产值已达23.3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39.4%。养殖大鲵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和宝鸡市。其中,汉中是全国最大的大鲵苗种供应基地,早在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大鲵之乡”。
     
          十多年以来,在对全国养殖大鲵产业发展作出贡献之时,产业的发展困境也在这个全国最大的种源地突出呈现。养殖户李和军说:“因为商品鲵,也就是成鱼的流通不顺,市场销售价格过低,大鲵幼苗的交易,至今还是不少大鲵养殖户热衷的方式。只是不突破这个成鱼商品化的困境,我们卖鱼苗也不好过了。”
     
          在采访中了解,由于养殖大鲵产业的“前途不明”、存在风险,已有不少养殖户选择了退出。李和军介绍:2005年至2006年是大鲵养殖的鼎盛时期,每尾大鲵幼苗卖到了600元左右,每条5斤左右的商品鲵市场价格高达1万元以上。2009年以后,大鲵市场价格几经波动。眼下,8斤以上的大鲵,市场价格已低至每斤60元至65元,大鲵幼苗的价格也从600元跌至了十几元左右。
     
          一位大鲵养殖户分析说:“在前几年市场被看好时,随着一批批新的繁殖户不断增加,大鲵养殖确实经历了一个种源快速扩张的阶段。可是,等到一批批鱼苗都长到成鱼了,销售却成了很大的难题。由于养殖大鲵的销售体系没有完全理顺,近年商品鲵的价格与成本已经出现倒挂,养殖时间越长,大鲵越不挣钱,幼苗价也几乎探底了。”
     
全国首推标识化管理,理顺养殖大鲵流通体系
     
          陕西大鲵养殖业,近年为陕西渔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00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陕西大鲵苗种数量大致在400万尾,养殖数量大致在360万尾左右。目前,陕西拥有大鲵自然保护区8个,人工放流大鲵6万多尾;大鲵养殖和繁育能力占全国60%以上,规模化养殖基地2000多处,家庭养殖3万多户。其中,汉中市规模大鲵养殖企业66家,家庭养殖户近两万户。
     
          结合《农业部关于加强大鲵资源保护规范经营利用管理的通知》有关要求,农业部办公厅于2015年5月5日制定了《养殖大鲵及其产品标识技术规程(试行)》。按照标识化管理规定:今后,大鲵生产企业可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省级渔业行政部门申报一定数量的标识。大鲵的捕捉、驯养繁殖,以及没有标识大鲵的经营利用、运输管理仍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按照保护野生大鲵、发展养殖大鲵的思路,我们从没有停止养殖大鲵的技术突破。在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突破上,汉中一直是领跑全国的。但是,养殖大鲵的市场化、商品化突破却非常艰难。这一次,为了彻底理顺养殖大鲵的流通制度,农业部出台新规为养殖大鲵发放‘身份证’,也是从汉中实地调研得出的办法。”汉中市水利局局长王基刚表示。
     
          王基刚介绍:按照国家之前的规定,繁育驯化证、经营许可证、运输证,这三证必须齐全才能进入市场。大鲵的销售市场更多在外省,只是养殖大鲵出了本省进入外地,本省市的许可证等却常常不被认可,往往被当作野生大鲵而禁止流通,这极大限制了养殖大鲵在全国市场的商品化流通,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部养殖大鲵及其产品标识管理新闻说明会在西安召开。自6月1日起,全国实行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经营利用和运输具有标识的养殖大鲵,不再需要申办相关审批手续。至此,大鲵成为中国第一个采用标识办法对其养殖产品进行规范管理的水生野生动物。
     
陕西是大鲵养殖大省,产业如何实现健康发展
     
          目前,汉中市的养殖大鲵分为原生态、仿生态和全人工养殖繁育模式,后两种方式较为普遍。在广东、浙江之后,贵州、重庆、四川、山西也都已成为汉中大鲵的主要销售市场。由此预测,自标识化制度施行之后,养殖大鲵市场供求量都将实现突破,养殖大鲵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截至2014年,汉中苗种繁育量突破400万尾,占全国800万尾的近50%;养殖总量达356万尾,占全国1240万尾的近30%。已初步形成了山区主繁育、平川主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汉中大鲵”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汉中大鲵”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得到认可。
     
          6月中旬,汉中市周氏大鲵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2031亩。
     
          “我在西安专门学习了大鲵的标识化管理细则。方便市场流通、利于品牌推广,是我对于标识化管理最直观的认识。过去我们的销售半径很短,销售受制于人。现在有了标识化制度,有利于养殖业的规范发展,更有利于本地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公司负责人周元润说。
     
          2013年,周元润的公司与重庆坤正实业有限公司展开合作,签订“特种经济鱼类种苗繁育及高效养殖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合作方选用周氏大鲵计划开发的深加工产品包括医药、保健品等。周元润还特地展示了大鲵罐头样品,他说,“大鲵深加工项目,也是我们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次的标识化,一定能让大鲵的销售路径更宽,深加工项目也更多样,让品牌真正走出去。”
     
          汉中龙鲵生物公司,是汉中第一家大鲵冷鲜肉加工企业。2015年元月,公司正式投产。依托42天的保鲜技术,仅春节大礼包就卖出2000多包,销售额达到160万元。公司董事长张建强建议:“标识化管理,可以给人们明确一个标准化的养殖思路,全程监控大鲵繁育、养殖、加工、市场流通。在大鲵商品化、市场化的形成过程中,还应加大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的良性运转和向高端化发展。确保每一条流入市场的、走向餐桌的大鲵,凭借高品质立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