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安康:“水患”变“水利”的六步棋

04.02.2016  10:00
             30多年前的安康水灾给世人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多年后人们提起安康还想到的是“水患”。“十二五”期间,安康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康人民彻底杜绝了“水患”,享受了“水利”带来的诸多好处。
  “十二五”期间,安康瞄准国家水利投资方向,积极加快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防汛减灾、农田水利、水保治理等工程建设,水利投资达70.65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3.23倍。
   几十年来,安康东坝地区的百姓屡受“水患”侵扰。“十二五”期间,安康市下决心建设东坝工程。这是“十二五”期间安康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总投资6.76亿元,目前已经竣工。汉江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7.57亿元。石泉县城、紫阳县城等“五城三镇”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汉阴洞河水库总投资4.38亿元,工程已于2015年11月成功截流。
   安康坚持“库塘井窖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堤路渠田配套”的小工程大群体发展路子,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等“五小水利”工程,全市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星罗棋布。至“十二五”末,全市修建堰塘1.2万口,水窖45万口,机井3.8万个,水渠5478公里,蓄水能力达到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3.7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37.5万亩。
   “十二五”期间安康新建农村供水工程2023处,总投资10.05亿元,受益人口达17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十一五”末的43%提高到90%以上。围绕美丽安康建设,安康实施了山、水、田等综合治理,总投资9.0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下降19.2%。抓好农村电气化县“以电代燃”和“增效扩容”项目建设,新增小水电装机12万千瓦。加快推进涉水产业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8.3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9万吨产值91亿元,水产品产量和产值位居全省第一。
                五年来,安康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3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一期项目建成投用,初步形成了“覆盖流域、视频到镇、监测到村、音频到院、预警到户、群测群防、迅速避险”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深入开展防汛包抓“三到户”活动,突出山洪灾害抓提前转移、汉江洪水抓科学调度、病险库塘抓空库度汛、城镇内涝抓应急处置,有效应对了2011年汉江超标准洪水、2012年月河、红石河超保证洪水及2014年强秋淋雨洪过程,连续五年实现了人员零伤亡,安康市防汛办四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防汛抗旱办公室”。 

                    为做好水资源管理,安康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三条红线、考核办法、考核细则等4个相关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了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水质监测等制度。“十二五”期间,水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全市7个重点水功能区13条河流的1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心城市水源地、6处地下水监测井以及3处重点排污口按要求都开展了水质监测。全市用水总量保持在7.3亿立方米红线范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一五”末降低2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1。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重点区域地下水水位达标率为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老百姓用两句话评价“十二五”安康水利:兴水治患保安澜,一泓清流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