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水润城兴:西咸迈进渭河时代

13.05.2015  11:38
          这里是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示范性节点工程:从防洪到绿化,再到融入城市,渭河在西咸新区变成一条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成为城市里最灵动的一条风景线。

          对于住在渭河边上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钓鱼台村村民来说,渭河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工程实施后,这段渭河的防洪标准将从50年一遇提升为100年一遇。按照渭河防洪规划中对两岸河堤最小堤距大于600米的标准,钓鱼台村198户居民就住在渭河河道里,一旦发生大水,这里就没有什么安全可言。2012年西咸新区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后,钓鱼台村实施了整村拆迁,在新建的渭河堤外进行了就地安置,2015年10月,钓鱼台村的村民住进新家园,在河堤的保护下,享受渭河一河清水。
     
          渭河之于西咸新区,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蜿蜒的渭河宛如一条宽阔的生态带,为城市增添水润与绿色。从2011年陕西省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实施至今,渭河正以其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新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入人们的生活。
        淤积少了,渭河河道变深了

            “现在的渭河太漂亮了,变化之大是我没有想到的,在家门口的渭河边上就能看到这么好的景色,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家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市民李辉说。短短几年,渭河秦汉新城段实现了蜕变,成为渭河治理工程的示范段,在全省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事实上,秦汉段仅仅是整个西咸新区渭河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
     
          2011年,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渭河打造成“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安澜、生态、人文新渭河,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2012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省治渭办及西安、咸阳两市的大力支持下,西咸新区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渭河综合整治。
     
          自2012年西咸新区全面承担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任务以来,已治理总长度约38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渭河治理工程西咸新区段全境堤防堆筑已全部完成,秦汉新城段18.65公里已完成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渭河右岸堤顶道路铺筑及绿化工程已完成6公里,剩余12公里将于今年6月全部完工。
     
          治理渭河,第一要务即是防洪保安全。防洪的目标是把渭河建成安澜之河,通过加宽堤防、加高培厚、堤坡防护、疏浚河道、整治河滩等工程建设,达到洪畅的目标,防洪工程不仅注重防洪功能,还提出了将防洪工程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治理理念。
     
          “我们做防洪的理念是把做防洪工程、滩面整治工程、控制导向工程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在做好防洪工程的同时,我们对西安浐灞、济南、太原等地区和城市的河流治理理念都进行了考察,选取更加适合渭河特色的方法来保护渭河。”秦汉新城城市建设管理一局副局长赵高飞说。
     
          在秦汉新城,渭河河滩草木葱茏,为了提高河滩地的防洪和绿化效果,秦汉新城采用格宾网垫代替生态袋,既能有效阻拦洪水,有可使植被根部透过格宾网垫深入下层的泥土,防止水土流失。与此同时,渭河秦汉新城全段严禁采砂,原来在河滩地上的乱搭乱建也得到根治。秦汉新城还将在区域内的渭河两端建设两个污水处理厂,雨水流入渭河,生活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减少对河水的污染。“由于整个综合治理好了,河水变清,下游的淤积减少,相比2012年,2014年渭河河水位下降了近1.5米。”赵高飞说。
     
          沣西新城渭河右岸伍家堡至小王庄段(咸阳湖段)堤防加宽工程,通过加宽堤防、加高培厚、堤坡防护、疏浚河道、整治河滩,建设堤路结合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确保“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保安全”的畅洪目标的实现。
     
          为了确保渭河综合治理,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在堤防建设无土可取,缺口100万方的情况下,克服环境和资金的困难,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咸阳石桥街办尹王村土料场外运取土,截至目前,沣东新城全段堤防工程及堤顶道路工程已经完工。
     
  堤岸绿了,生态公园一线铺开
     
            每逢周末,总会有众多市民来到秦汉新城渭河沿岸休闲游玩,或漫步于休闲步道、或骑行于自行车道、或在河边公园内休憩放松。因为这条新渭河,秦汉新城的市民真正体验到了田园与都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初夏,在西咸,邂逅最美的渭河。渭河边上,记者遇到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自行车道上骑车锻炼的张小群。张小群告诉记者,他经常来渭河边骑自行车,因为家住的比较近,没事就会出来锻炼身体。他说:“渭河治理得很不错,没治理以前我从不到这边,现在常常和家人朋友过来。环境好,感觉好,人的心情也好了。”
     
          渭河治理工程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在工程发挥防洪功能时,还要注重保护环境、景观美化、改善生态的要求,采取措施实现环境、景观、生态与城市防洪工程紧密结合,发挥城区防洪工程的综合功能。经过治理工程,渭河不但防洪安澜还变清变美,形成水清河畅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成为一条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美丽城中河。
     
          堤顶道路建设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点,一般包括绿化带、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等道路。以秦汉新城段堤顶道路建设为例,背水侧堤肩2米宽为绿化带,栽植乔木、灌木及草皮进行绿化;往临河侧依次为12米(或8米)宽的双向机动车道,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2米宽的灌木绿化带;以彩色沥青混凝土铺筑的3.5米宽的自行车休闲观光道以及2.5米宽的人行慢道。人性化的道路设置,为人们亲近渭河提供了便利,也使这里成为我国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之一。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总规划师李肇娥多次赴施工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工程进度,现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她指出,要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实施堤顶道路、支流口交通桥、生态景观等各项工程,要求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强化质量监督检查,合理安排工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好渭河综合整治建设任务。
     
          绿化景观工程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新城在河滩和迎水坡面栽种大叶女贞、枇杷、白皮松、樱花、碧桃等绿化苗木约40余种,累计完成投资约1.12亿元,绿化面积达138万平方米,成为渭河北岸的第一道绿色风景线。在河堤外侧,秦汉新城把景观与生态公园相结合,修建上林运动休闲公园、秦曲运动休闲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山水广场、长兴公园等沿渭河公园,大幅提升城市的生态休闲幸福指数。目前已累计栽植国槐、银杏、樱花、垂柳、青桐等11万棵约50余种数目,完成色带73万平方米,草坪2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约7.2亿元。
     
          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每天来公园的人特别多,公园的绿地和景观都很好,比较缺的就是一些体育设施,下一步我们将会在公园增加体育健身设施,方便市民游客来公园健身。”
     
          从防洪到绿化,再到融入城市,渭河在西咸新区变成一条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这里也成为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示范性节点工程。
     
  经济活了,河流带动城市发展

            河流孕育文明。渭河作为大西安的母亲河、城中河,渭河治理工程不仅要让渭河水质改善,河滨生态景观提升,还应让它承载发挥人文景观功能,使渭河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
     
          2014年,跨越渭河、连接西安与咸阳两地的横桥全线贯通。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到西安经开区,驾车通过横桥只需十分钟,这是秦汉新城首个连接西安、咸阳的跨渭河大桥,也是西咸新区辖区内规模最大的跨河大桥。目前沣河大桥和新河大桥都已完成桥钢模安装,正在进行浇筑,计划分别于今年的5月份和6月份建成通车,这两座渭河支流交通桥也将兼顾交通与防洪双重功能。
     
          交通的便利为渭河融入城市带来更多机遇。渭河两岸将集中发展金融、会展、酒店、商务办公、总部经济、信息服务和文化娱乐等产业,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商务休闲中心和标志性形象展示区。
     
          未来,渭河这条西咸新区的城中河不仅将着力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滨河生态长廊、文化展示长廊、滨水休闲长廊、大都市形象展示长廊,它还将促进滨河小城镇和滨河产业的发展。在渭河沣西段从上游往下游分别布局了交大西部创新港、新渭沙湿地公园、信息产业园、医药产业园以及沣西新城现代生活区和沣渭三角洲的湿地公园。
     
            以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为例,它总规划面积约24.78平方公里,以生态、文化和商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秦汉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行政商务、金融商贸、总部经济和生态居住等功能。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目前已有清华附中、咸阳博物院、星河湾城市综合体、中科城市综合体、有色光伏产业园、天宏多晶硅50个项目入驻。
     
          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新渭河,必然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向。随着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和滨河道路的建设,居住人口增加,休闲商务活动活跃,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城市繁华景象指日可待。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表示,作为全省“十二五”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渭河综合治理工作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投资环境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也是西咸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必然要求,西咸新区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力做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