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科技兴水 陕西引领

09.12.2015  09:34
      在“十二五”起头的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第一次叫响水利科技创新概念。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五年来,陕西大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每年春节都要开工一个重大项目,这一节奏让全国为之瞩目,同时,这一紧锣密鼓的行动,也倒逼科技创新要尽快融入水利发展中。例如:省内南水北调之后,如何将陕南陕北关中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例如重大工程之间,如何用现代化的思路接连起来?例如怎样才能将东庄水库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等等。可以说,“科技兴水”时不我待。
            多项科技兴水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为了推动“科技兴水”,我省出台了多项实打实的新举措,都走在全国前列。
     
      例如:形成厅长亲自抓科技的氛围。成立以一把手厅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涵盖厅机关主要部门。全省第一次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由厅长主持,亲自部署六大研究课题,推动了“十二五”科技加快发展的步伐;
     
      组织召开了十多年来规格最高的全省水利科技工作会议,水利部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部长及7位领导莅临指导会议,极大鼓舞了全省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士气;
     
      首次将水利科技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2011年起,水利科技经费被列入省财政专项资金,并连年翻番,2015年被列入省财政预算;
     
      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水利厅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真正使水利科技这一“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首次在全国水利系统出台《关于实施“项目带科研”战略的意见》,明确了项目带科研资金投入比例,真正实现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
     
      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规范水利科技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规范项目管理、保证资金安全;
     
      率先在全国水利系统开展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为实现水利技术标准动态管理和宣贯网络化,开发的“陕西省水利技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成为西北地区首家;
     
      每年年初组织权威专家,围绕陕西水利发展需求开展顶层设计、策划水利科技重大项目,为水利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特聘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等7名资深专家学者组成水利科研顾问组,形成高端智库,为我省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撑;
     
      促成院士工作站落户省江河局河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了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推广工作站,全面启动陕西水利科技推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过程管理,制定6项科技管理办法与意见、严把5道关,真正做到了科技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提升管理水平和项目质量;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营造科技创新与发展氛围。
     
      创建全省唯一的水利科技与对外合作中英文网页。
     
      依托每年一届的杨凌“农高会”国际化平台宣传水利科技。2011年以来,每届农高会都主题明确,形式创新,亮点纷呈,成为领导想看、群众爱看的亮点展厅,连续五年蝉联农高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展示奖和优秀组织奖。五届农高会共接待参观群众48万余人,达成合作意向2000余项,社会各届人士建言献策百余条。共推介农业节水、抗旱应急、饮水安全的新技术、新产品40余项。
     
      今年第二十二届农高会上,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专题,采用中、英、俄文全面展示“十二五”陕西水利五大重点工程建设成效。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赞许道:“这届水利新技术展很有创意,把科技、艺术、工程、人类活动结合起来,隧洞造型的4D小影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工程中的艰苦建设场面,真实展现这一千秋伟业的水利工程。”五天参观人数达20万之多,为历届之最。陕西电视台、西部网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300余篇次,三秦都市报、陕西日报农村版专版报道,有效提升了陕西水利的国际影响力。
     
      就这样,“科技兴水”在我省水利部门已蔚然成风。
            科技攻关促多项重大项目立项      
      “十二五”,围绕渭河整治、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关键技术难题,水利科技工作者加大科技攻关,促使工程相继启动实施。
     
      以解决渭北水源为前提的东庄水库,是陕西人民65年的梦想。设计坝高230米,总库容30.6亿立方米,将是我省库容最大的枢纽工程,也是全国水利系统大坝最高的水库工程。从1950年10月,我省就开始了东庄水库前期论证工作,先后经过6次规划设计,但由于开发目标、坝址选择、泥沙淤积和资金等问题,6次都停滞或搁浅,立项之路艰辛而漫长。
     
      针对东庄水库前期建设需求,科技部门开展了20余项科研攻关项目,其中“东庄水库岩溶渗漏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加快了该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进程。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给两岸群众带去福祉。怎样才能合理利用渭河水?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科技工作者通过对渭河各河段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概况等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建立了一套旱情评价体系,准确描述河道的干旱状态、程度及抗旱形势,为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去年陕西夏伏旱严重,省防总依据此成果,向渭河流域有关地市发出干旱预警,并指导交口抽渭等灌区在渭河低水位来临前引水灌溉;对宝鸡峡等灌区实行轮灌;同时,根据断面流量,统筹上下游用水,实行各个灌区间的科学调水,既满足了抗旱需求,又确保了渭河各断面基流,实现渭河全线在大旱期间不断流,为科学灌溉、水库蓄水、补水和应急调水提供了科学支撑。
     
      省内另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该工程是从汉江流域引水到渭河流域,可以缓解杨凌、西安、咸阳、渭南4个重点城市和11个中小城市,5个新城,2个工业园区的工业、生活用水缺口,受益人口1414万人。该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此外还能为陕北黄河引水换取指标。
     
      秦岭隧洞超长、大埋深,从技术综合难度上堪称世界第一。因此能否顺利穿越秦岭屏障成为此项工程的焦点。针对施工中出现的世界级难题,迎难而上。科技人员成功攻克了超长隧洞突涌水、岩爆等难题,其中,通过超长深埋隧洞通风方案研究减少了一个支洞建设,节约资金1亿元。
            提升重点领域科学化水平      
      围绕水利重点领域: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信息化等,科技部门开展非工程措施科学研究,提升了重点领域的科学化水平。
     
      “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十年九涝”这是一直以来流传在华阴、华县群众的一句口头禅。
     
      华阴市、华县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南靠华山,北邻渭河。1960年之后黄河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河床淤高4米以上,渭河堤防被迫逐渐加高,渭河在华阴、华县境内成为“悬河”,渭河南岸形成了长度28公里宽度8公里的南高北仰的低洼地带,即常说的“二华夹槽”。再加上因渭河淤高造成南山诸多支流入渭不畅,“二华夹槽”洪涝灾害频发,成为我省防洪保安心腹大患。
     
      省水利厅开展渭河下游二华夹槽防洪对策与综合治理开发研究,以人水和谐新理念,以变被动防洪为主动开发利用、变洪灾为水利的思路,提出并实施了“退田作湖”治理开发方案,让低洼区逐步变成湖泊,即“华阴湖”与“五湖”,从根本上解决二华夹槽地区防洪安全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黄河壶口—三门峡段”生长有黄河鲤、兰州鲇等重要经济鱼类,同时也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近几年,随着黄河水资源量减少,渔业水域环境质量受到影响。表现为: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经济鱼类比例逐年降低,鱼类规格逐步变小。
     
      通过进行调查研究,水利部门为该水域建立水质数据库,确定了主要污染物,掌握了该区域重要经济鱼类的资源现状和种群结构,为该区域环境整治恢复、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鱼类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去年,水利厅启动石川河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为富平地下水库建设奠定基础。地下水库能起到丰蓄枯用的作用,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涵养地下水源,缓解水危机。目前石川河地下水库的关键技术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所谓地下水库,是指在地下含水层中蓄水的水库。利用“引渗”回灌的办法,把天上来的降水或地面上的河水、渠水渗入地层的空隙之中蓄积起来,或者将河道的潜流利用地下坝拦蓄起来,形成地下水体的蓄水工程。地下水库相对地上水库来说更为安全,没有垮坝等危险,且不占耕地,不需要移民搬迁等配套工程,并且地下含水层有净化水的作用。
     
      石川河地下水库研究为其他地区开展地下水调蓄、保护地下水起到了借鉴作用。
     
      此外,由水利部门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关于地下水综合管理研究”项目,提出了地下水综合管理框架体系,适合我省省情、水情,对我省抗旱应急供水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被省政府作为主要依据制定了《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此举在全国属首创,受到水利部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十二五”期间,陕西共开展各项水利科技项目202项,共获各类科研和推广奖励47项,是“十一五”的1.86倍。做到部、省重点项目连续五年榜上有名。
            科技兴水惠百姓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水资源贫乏,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1996年,洛川县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011年,被水利部列为首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动化监控技术推广应用”、“农村饮水安全消毒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示范县。在洛川县农村供水系统中配备各种传感器、控制柜、通信设备、消毒设备以及软件平台,建成老庙、吴家河2个供水厂和1个县级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水厂运行情况进行远程自动化监控。
     
      据悉,目前洛川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饮水消毒指标全部合格。依托科技推广项目建成的老庙、吴家河供水厂和县级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水量、水质、水压及泵站等运行情况实行在线监测、可视化管理,农村供水消毒技术和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山峁沟壑满目苍翠,农家小院绿树掩映。记者来到丹凤县桃花谷,走进陕西省首个水保科技示范园,曾经的黄土裸露、水土流失、茅庐草房再也不见了踪影,这些都得益于陕西省水保科技项目的实施。
     
      该园区是集“水保生态、科技示范、面源治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重点推广了pp织物袋等多种护坡技术,实施了径流观测、节水灌溉等科技项目。
     
      如今,游人慕名而来,农民不出家门便可收益。同样,在富平县留古镇郭乔村,“黄腐酸土壤改良剂生土熟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退耕还林后的生土地,促进了生土熟化进程,增加了生土地养分,提高了作物产量,村里500亩耕地从这项科技成果中获益,年收入平均增值22%。
     
      面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陕北在农田灌溉中,大面积推广了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有效节约了灌溉用水。靖边县千亩马铃薯基地上空,300米长的移动式喷灌机往来穿梭,晶莹剔透的水雾滋润着如饥似渴的马铃薯苗,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5%,往昔风沙覆盖的场景一去不复返。时任靖边县水务局王局洲副局长谈及科技节水项目时说:“精确灌溉、省工又省水,可达到生态、经济双丰收”。同时,在榆林市榆阳区排则湾村,喷灌项目的实施让1272亩农田喝到了及时水,增产、节水、节工直接效益达21.63万元。
     
      如今,一大批事关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已相继开展,一大批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将大面积推广应用,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呈现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引领着陕西水利现代化潮头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