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陕西:“三驾马车”管好农用水

08.12.2014  11:35
          前些日子,在泾阳县桥底镇桥底村,葛新江正在忙着给群众灌溉。“谁要浇地,一个电话马上就来,我们就是水利110。现在一天能浇35到40亩地。”抗旱服务队成员葛新江说,现在乡镇水管站,抗旱服务队,用水协会,形成了“三位一体”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全县农田旱涝保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城乡供水、灌区改造、农田水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电开发等各项民生水利,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推进,管理薄弱已成为水利持续发展的“短板”。
     
          常言道:“三分建、七分管”。然而,一些地方却只热衷于争资金,跑项目,对如何管好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则处于“茫然”状态。
     
          去年8月,我省下决心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要农业生产力,建立起“镇水管站+用水协会+村水管员”三级管理服务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水源点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形成了统一可控可调的基层水利服务网络。
      乡镇水管站:农民贴心的“水管家”
            跟全国其他省份一样,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省经历多次乡镇机构改革。分布于各乡镇的水利站所,先后被撤销,并入了职能更为全面的农业综合服务站或生态保护工作站,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我在乡水管站20年,历经5次改革。机构不稳定,人就不安心,不安心就没法干事业。”商南县城关水务中心站站长王华政对记者说,机构变来变去,直接导致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力量削弱,量大面广的基层水利工程成了“无娘的孩子”,没人管理和维护。
     
          去年8月,乡镇水管站在我省获得新生。截至目前,全省基层水利站总数为606个。绝大多数人员经费和公益性业务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262个基层水利站有独立办公场所。
     
          水管站主要负责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负责对农村灌溉用水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供水服务组织、灌溉服务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简单地说,就是让农民用放心水,交明白钱。
     
          今年我省还将把是否建立乡镇水管站,作为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立项的先决条件。
      用水协会:我的地盘我做主
            “喂,你们干啥呢?!”在一次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进行绩效考评中,检查组在白水县项目现场进行破坏性抽查。大锤刚刚砸了两下,一位正在地里锄草的农民迅速拿着铁锹跑过来,硬是拦着不让砸:“败家子啊!好不容易修好的渠道,怎么能砸了?这工程马上要移交给我们协会管理,这就是我们的了。”
     
          武功县高望川农民用水协会成立以来,协会将每条支渠划段承包到每个会员头上,使乱挖沟渠、损坏设施的现象几近绝迹。农民用水结束后还自觉对沟渠进行清理、维修,并且互相监督。
     
          在三原县,省桃曲坡灌区西支十五斗用水协会,通过村委会、群众协调筹资5万余元,新修各类渠道建筑物125座,使群众用水更方便。三原县马额镇弓王水库用水协会,提高了渠道水的利用率,过去村集体负责“三修两清”年维修费用需1万多元,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后,一年开支不到5000元,工程完好率也由70%提高到80%。
  抗旱服务队:抗旱灌溉的生力军
            去冬今春,我省7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干旱形势严峻。
     
          “我们累计投入抗旱人数4.5万人,各级抗旱服务队起了关键作用。”咸阳水利局抗旱办副主任张扬说。
     
          武功县抗旱服务队,今年重点帮助灌溉有困难的农民,以及缺劳力的孤寡老人灌溉农田。过年后,队员们一人一台小型自吸泵,每天昼夜不停地帮群众灌溉。张扬说:“浇灌一亩地收费18元,只够自吸泵浇灌一亩地的油料钱。”
     
          在永寿县御驾宫示范园区街道三村、东塬四村,去年有5000多名群众吃水困难。永寿县抗旱服务队技术人员驻守工地,加班加点,连续奋战,用1周时间彻底解决了示范园区和东塬四村的饮水困难,同时彻底解决了养牛企业和果园灌溉问题。
     
          “水来啦!水来啦!……”去年10月28日,商南县城万人欢呼,甘洌纯净的自来水又回来了!县城6万居民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和平静。
     
          据了解,2011年国家安排我省特大抗旱补助费1.8亿元,用于全省9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扶持规模为近10年之最。省水利厅抗旱办负责人说,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水利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