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强校”迈向应用技术型大学

08.11.2014  11:31

陕西日报》2014年11月08日(作者:傅明星 殷晓练 蔡云辉) 题:以人才工作为抓手 向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 ——陕西理工学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纪实
            陕西理工学院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自觉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导向,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正努力向国家级综合大学全面迈进。

转变观念 “人才强校”

            陕西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2001年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有着五十六年的教学、科研发展历程。学院在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统一了思想、确定了目标,调整工作思路、完善组织机构,制定了“人才强校”战略。于2012年初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工作办公室,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和使用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增强人才工作保障力度。
            “人才强校”的基本理念是“视人才为亲人,与人才交朋友”,想法设法引进和培养人才;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搭建事业发展平台,让人才的作用充分释放;克服一切困难,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真正做到学校为人才搭台、让人才当家、让人才表演、促人才成功,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多措并举 吸引人才

学校确定了“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各项工作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人才工作为核心,引领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采取灵活方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启动了“汉江学者”引智项目计划。采取“柔性”引进、短期聘用等模式,选聘了一批校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的“汉江学者”、“双聘教授”,也争取到了“双聘院士”和“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根据学科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积极争取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项目支持,先后引进了数位全职项目和短期项目特聘专家。通过学术交流、团队协作、项目共担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团队和学科方向,明显提升了办学实力。
            2.筑巢引凤,做强高端人才队伍
            学校全面修订了人才引进政策,并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对成就突出、影响较大的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议”的办法,全方位解决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年均投入1500万元用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并且以他们为核心、由他们选择成员组建科研团队,投入保障资金,搭建相应工作平台,并给予人、财、物的调配权,充分发挥人才的学术自主权。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解决好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对引进人才的良好服务、真诚合作,感动已经接受学校聘请的专家,再通过他们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帮助联系相关领域杰出的专家学者加盟学校,实现人才引进工作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人才引进的渠道和力度,加速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在职教育,鼓励教师争先晋位
            学校始终坚持“引培并举”的原则,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通过联合培养、举办研究生学位班等多种方式,为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创造条件,并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学校于2013年11月成立了“陕西理工学院陕南教师发展中心”,并投入专项资金,配备相关设施、资源,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个人成长、业务培养培训、继续教育等系统性咨询、指导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了广大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科研经验分享,促进了学校内部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组建等。
            学校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技能,坚持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进修访学,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工科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通过“首席工程师”、“特派员”等制度进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社科类教师到中小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锻炼等,全面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教师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4.深化人事改革,扶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坚持“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突出办学效益、教学科研质量和对学校贡献率等在收入分配中的导向性,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
            全面实行全员岗位聘用制,对校内各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设置岗位,分类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标准,推行全员竞聘上岗,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岗位聘用原则,充分发挥岗位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岗位设置和全面聘用制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职称评审办法,为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各方面有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职称评审、岗位设置聘用、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评优、培训访学等方面全方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旧观念和用人机制。在教师中树立以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业绩突出、个人对学校的具体贡献率等客观因素为核心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平台。
            提高待遇,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学术负责人的示范作用。深入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团队建设,凝练科研方向,培养、鼓励学科领军人物。2011年,学校在做好省级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遴选的基础上,启动了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工作,也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奖惩方案,为学校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建了平台,为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等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人兴校强 成绩斐然

通过系统性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格局、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得到极大改善和优化,教师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日趋完善,成效显著,发展态势良好。
            1.“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政策导向已成共识
            学校全面落实《大学章程》,倡导专家治校、学者治学,重大人事政策出台都坚持校内广泛的民主研讨,充分听取广大一线教师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全校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各管理部门均出台了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已成为全校自觉的行动。“发展才是硬道理”,“强校关键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成共识。
            2.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总体质量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学校已成功选聘3位“双聘”院士,2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专家,3位陕西省“百人计划”项目特聘专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聘用高层次人才“汉江学者”60余人;引进博士200余名;近100名教师在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近百余人;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余人;国内访问学者、校内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每年约50人。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适应学校发展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845人,占总数的7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49人,占总数的20%以上;具有外校教育背景的人员占到专任教师的85%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0多人;有“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40余人。
            3.较为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形成
            学校在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同时,还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狠抓制度建设不放松,坚持以制度建设来统领人才工作的全面落实。相关职能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学校大局出发,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先后修订完善了评、聘、管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师资管理制度20余项。以制度为抓手,全面推进以职称评审、岗位设置聘用、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评优、培训访学等全方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教学奖励百万工程”,加大了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推进了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上台阶上水平。

      “人才效应” 联动释放

陕西理工学院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教学科研注入新鲜的血液,良好的“人才效应”和政策效应正在校园内外联动释放,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整合、优化了人力资源,促进了学科、科研的团队建设,学科方向进一步得到凝练,特色更为突出,基本构建起“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支撑平台,形成了合作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增强了学校科研实力。
            学校组建了由陕西省“百人计划”项目专家领衔的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理工学院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以“双聘”院士和“长江特聘教授”领衔的计算和催化研究所及其团队;基于陕西省秦巴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和“双聘”院士加盟的省级创新团队;以工业自动化升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太阳能制冷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以汉水文化为核心的社科创新团队。同时,“双聘”院士工作站、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申报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近四年,教师承担各类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年均3807.92万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4项,其中国家级2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0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索引收录44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10部;授权国家专利582项。2013年获批国家863和973计划子课题项目3项;2014年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陕西省地方重大专项各一项。这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约70%的负责人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历史赋予高校的发展使命,“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学校融入地方发展”是陕西理工学院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川北、陇南、鄂豫西地缘关系,先后与汉中市政府及各县区,四川省巴中市,广元市政府等签署了政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基本构架起陕、甘、川、鄂、渝周边地域产学研合作体系,有效担当起毗邻地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角色。实现了政府、高校,科技研发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结合学校学科、科研优势及专业特色,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研究所联合组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联合进行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等;一批专家学者发挥自身优势,以省厅级“首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身份,进驻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他们走出校门,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项目规划评判、技术研发指导和专项培训服务服务等,多个项目和研究成果、规划文本受到地方政府重视,被决策部门采纳,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南水北调经济补偿机制、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区域旅游开发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赞誉。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