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共享: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资源开放促地方发展

14.01.2015  13:51
            陕西理工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满足学院人才培养需要的同时,主动为社会服务,实施图书馆“零门槛、无障碍”向市民开放,在兼顾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的同时,通过资源共享,使该院文献信息优势惠及汉中市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公益性,为助推汉中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大厅

加大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该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以文、理、工、管为主体,内容涵盖该院各个专业的多学科藏书体系;累计纸本馆藏21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2个;形成文、理、工、管相结合的多学科、多载体并存的文献保障体系,建立起了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以及多媒体在内的多类型、多介质的文献资源体系,保障了该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目前该院图书馆由南、北校区两个分馆组成,共设各类阅览室22个,阅览座位5400席。             该院在资源配置、数字化建设、古籍保护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起步于1996年,目前,已建有专用网络机房,拥有不同型号服务器16台,存储容量48T,南北校区各设有1个电子阅览室,提供260个上机座位。全部电子资源通过校园网发布于图书馆主页,以镜像或网络包库的形式供读者随时检索和查阅。为了进一步满足师生文献需求,2009年以来,该院先后加入了高校图工委、国家科技中心的文献保障系统,通过CALIS、NSTL平台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依托I LAS 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南北校区的通借通还;全面实现纸本书刊的采访、编目、流通、检索、外借、预约的网络化管理;所有电子资源在校园IP内全时段开放。    

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古籍阅览室

加大古籍保护利用及地方文献建设


            近年来,该院结合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加大馆藏资源购置、古籍保护和地方文献建设。目前,图书馆共收藏古籍572种,30664册,其中善本书92种2479册,收藏民国时期的书刊3532种,20391册。图书馆收藏的明嘉靖十年安国桂坡馆所刻徐坚编著的类书《初学记三十卷》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明末凌蒙初所刻朱墨套印本《孟浩然诗集》等8部善本入选了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此外,该院对“四库”系列丛书实现了完整收藏,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等,为文科类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保证。             2014年7月,经过省文化厅专家现场评审,该院图书馆成为首批“陕西省古籍重点收藏单位”初选单位;2014年10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校地共建 对外开放 助推地方社会文化发展               近年来,该院在做好资源建设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图书馆自身建设和馆员素质提高。把“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体现到图书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建设“服务型”党支部。本年度,图书馆延长了图书馆开放时间,周开放时间达到98小时;新增了3个阅览室和南区还书处并在周末继续开放;增加自修室座位100多座;图书外借由每证6册增加至10册;针对教师开展了查收查引服务;积极开展图书馆内部文化建设,优化了育人环境,对内部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和绿化,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读者的一致好评。             该院图书馆为陕南区域内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了能让该院文献信息优势惠及汉中市民,该院实施开放办学,积极和地方政府开展图书和信息资源交流。2014年6月,该院与汉中市人民政府签订“图书馆共建共享协议”,并在该院挂牌成立“汉中图书馆”,市民可以“零门槛、无障碍”的走进图书馆。该院专门为社会读者开辟了社会读者阅览室,调集并采购适合社会读者的书刊3万余册,同时图书馆所有的开架书库和阅览室向社会读者开放。仅2014年下半年,该院图书馆为社会读者办证3600余人,接待读者2万余人次。             为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专业优势,该院与汉台区图书馆、城固县图书馆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为基层图书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并在对方图书馆设立了“陕西理工学院图书流动专架”,该院在帮扶过程中,积极探讨校地图书馆打破条块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使高校图书馆真正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作用。(文/朱敏;图/史鸿武)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