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用“创新之匙”解答“陕西之问”

01.11.2014  17:24

 “油主沉浮”“煤定兴衰”的增长模式步入“资源型经济陷阱”,未来发展动力何在?

陕西用“创新之匙”解答“陕西之问

制图:阎天雷

  新华社记者李勇、刘书云、陈晨

  两千年前,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驼铃声声,载有凝结着当时东西方最先进技术的丝绸、瓷器、西域的珍奇汇集于此。自此以降,印刷术、冶炼技术沿丝路向西传播。彼时的长安城,引领着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一时商贾云集,风光无二。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云尚未远去,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已澎湃而至。陕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甘沉寂于昔日的荣光。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现实,陕西不等不靠,立足自身雄厚的科教综合实力,牢牢扭住“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主题,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突破点,努力找寻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从未如今天这般成为陕西干部群众口中的热词。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从科技创新港扬帆起航,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一张恢弘的创新蓝图,正在三秦大地铺开。

  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用“创新之匙”解答“陕西之问

  延长靖边化工园区150万吨煤转化为聚乙烯、聚丙烯装置试车成功,兖矿未来能源化工公司煤间接液化项目基本建成,榆林炼油厂油煤共炼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陕西近期交出的一份能源产业发展“成绩单”上,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新成果令人眼前一亮。

  成绩单的背后,是作为资源大省的陕西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坚定决心。然而,实现这样的转变并不容易。在此之前,经济总量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全国第二梯队,陕西一时“风头正劲”。甚至有人戏言,“凭借资源优势,陕西人躺着也能赚钱。

  面对夸赞,陕西有着清醒的认识。“资源挖光了、卖光了怎么办?能源价格频繁波动,‘油主沉浮’‘煤定兴衰’的增长模式步入‘资源型经济陷阱’,未来发展动力何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陕西人不止一次发出这般疑问。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振聋发聩,也启迪着陕西以创新驱动谱写发展新篇的思索。

  面对“陕西之问”,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给出了这样的解答,“坚持以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发展为优先选项,主动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从追赶超越调整到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上来。科技创新是提质的关键,也是增效的前提。

  2013年,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陕西省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陕西成为继江苏、安徽之后全国第三个试点省份。肩负国家使命,陕西再出发。自此,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大型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做好“”“”两篇文章,成为陕西以创新撬动发展的重要支点。

  技术成果与市场、资本对接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陕西开花外地香”,一直是困扰陕西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在成果转化的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个环节中,中试阶段因“无名无利”且风险最大被称为“死亡谷”,大量成果未能走出实验室。

  作为国家重要的稀有金属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基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十多个研究中试平台,挑选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试验,给予大量投入,使科研与生产之间建立了有效衔接,突破了成果转化的“中试瓶颈”。

  “得益于畅通的中试环节,西北有色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应用率在80%以上。”西北有色院院长张平祥介绍说,在此基础上,西北有色院快速培育起了世界第二大超导材料生产线、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及制品生产线、世界第二大金属复合材料生产线等。

  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一向以“灰头土脸”面目示人的化工企业实现“华丽转身”。今年7月,陕北延长石油靖边能源化工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聚乙烯、聚丙烯等终端产品。记者在占地7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走了几圈,竟没有看到一个排污口。

  “单一煤化工的最大问题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这一项目把煤油气组合利用,调节碳氢比,使二氧化碳用于甲醇合成反应,年减少排放435万吨。同时,建设污水循环利用系统,用粉煤灰、炉渣生产轻质砌墙砖,将原料吃干榨尽。实现了‘渣不落地、烟不升天’。”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介绍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陕西大型企业数量偏少,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却意外成为创新的“蓝海”所在。在着力提升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陕西培育创新氛围“抓大不放小”,通过派驻首席工程师、加快孵化器建设等,促成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化茧成蝶”。

  得益于“首席工程师”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吴亚峰的智力支持,短短四年间,从事多媒体展示的西安灵境科技公司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所属的专利从无到有,年产值超过亿元,公司规模也由几十人壮大到260人。截至目前,陕西已有300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原先名义上是科技公司,但其实不够格。有了专家的帮扶,企业发展这才驶入了‘快车道’。”公司总裁徐建荣感慨地说。

  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加速崛起。走进位于西咸新区的陕西启迪科技园,热火朝天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60多家科技型在孵企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从入园初期的平均产值不过百万,到产值平均超过千万且大多拥有技术专利,孵化器所提供的研发、服务、金融支持,让众多企业栉风沐雨、羽翼渐丰。

  “2013年,陕西技术合同交易额533.31亿元,其中省内转化244.83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5.91%,同比提高近12个百分点;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93.98亿元,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55.12%,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孙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