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陕西白河县 穷山沟变身美丽小流域

04.03.2016  10:06
              陕西省白河县以河为名,145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700余条河流沟溪,沟道面积占全县面积七成以上,是白河人最主要的生存空间。

  集中进行沟道治理无疑是改变农村面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多年来,白河县坚持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走出一条生态致富的成功之路。

  顺着冷水河流域,我们在蔓营村看到这样的景象:田间水渠清泉涌流,走廊隧道青藤织成,砖瓦楼房玲珑整洁……沟道治理带来巨大变化,让一个荒凉落后的穷山村变成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的文明村。

  针对地形特点,白河县以沟道治理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整治,把河堤、田间道路、排洪沟建设作为重点,配套实施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小型水利工程,连片修建水浇地,集中培育风景林,合理利用和科学整合沟道资源,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沟道治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水土流失,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有信心在小沟里做出大文章。”白河县水保站站长王定学说。

  近年来,白河县连续治理沟道治理40条,治理沟道水土流失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以沟道治理促进坡改梯连片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促推了全县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对防治水土流失、做到泥沙不出沟起到了最后一道屏障作用,成为中后高山水保综合治理的成功典范。

  积极鼓励社会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解决治理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小县能办大水利的目标,这是白河县水利改革创新的成果。

  天宝村位于白河县后高山,没有像样的土地,没有稳定的水源,天干缺水,下雨成灾,2010年被列入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区。在政府和水利部门的鼓励支持下,白河县兴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仓上镇天宝村生态示范园建设,三年累计投资过亿元,流转土地6000亩,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坡改梯、蓄水池、排灌沟渠、荒山造水保林等项目建设,现在的天宝村变成了生态环境优美的画卷。

  “水保建设要发展,既要依靠国家投资,也要吸纳民间资本,实现两条腿走路。”白河县水利局局长石前义对社会投资小流域治理信心十足。

  围绕生态小流域治理转型发展起来的1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5个治理大户以及数十个个体专业施工队,在水土流失治理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造了一个个精品水保生态工程。社会参与让小流域治理锦上添花。

  “石坎坎,金碗碗”是白河县过去的成就,16万亩石坎水平梯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依然不能根除水土流失。实践证明,综合治理小流域,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才是永不生锈的金饭碗。

  卡子镇陈庄村实施小流域治理,近200亩的二荒地变成了连片整齐的坡改梯,地坎间修建了蓄水池和引水渠道,田间公路及水利配套设施健全,村支书韩吉强牵头联户建成了茶园产业。“生活了大半辈子,穷了几十年,还是靠水保建设让这里彻底变了样,穷日子总算是熬到头了。”看着长势旺盛的茶苗,韩吉强说。

  走进石梯村移民新村,楼房整齐连排,街道绿树掩映,一个过去累遭山洪灾害的穷山村变成了安全美丽的生态新村。村长郝秀山称赞说:“生态建设让村民有了幸福的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态建设产生循环效益,水保项目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蚕桑、木瓜、茶叶、核桃、板栗等绿色产业发展,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流域治理项目区共有3万多名群众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迁到生态新村安置点,群众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路相通,水相连,林成荫,地连片,生态流域美如画。白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把生态流域打造成了永不生锈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