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制定“一主四战五改革”的新城镇规划

24.09.2014  08:56
  经过近一年的修改完善和征求各方意见,陕西省委、省政府已于8月19日正式印发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共8篇26章,2万多字,附有1图2表9专栏,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四大战略任务和五项改革举措。《规划》明确了陕西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一条主线   即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构建 “一核两轴两带三走廊四极”的城镇群新格局。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累计转移60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到2020年累计转移1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5年以前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西安市以外其它设区市市辖区的落户限制;2020年之前通过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和差别化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转移人口落户西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加快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打造立体化交通枢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市政、国际社区、学校医院等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推进宝鸡、渭南、榆林、汉中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建设50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稳步推进35个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结合移民搬迁实施“社区化新农村建设工程”。抓好宝鸡—兴平、黄陵—延安—安塞、汉中盆地等十二个城乡一体化城镇带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城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小城市重点发展制造业、资源性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县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养老、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支持创业就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提升城市创新创造能力。推动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要素保障体系、产业对接体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严格耕地保护,强化产业链整合,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    五项改革举措   一是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全面推行人口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   二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盘活城乡低效闲置用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市域内流转试点工作。   三是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   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发行城市政府市政债券、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方式进入、适当财政资金撬动等途径,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四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地区间横向援助试点,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   五是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支持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有序改市、设区,合理调整镇村规模,建设县域副中心城市。(来源:陕西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