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镇巴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

05.03.2015  12:00

  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镇巴县坚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达到既有“被子”又有“票子”,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坚持把退耕还林与林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做大产业规模,基本形成了茶叶、核桃、板栗、香椿等具有相当规模的林业产业基地;坚持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工程建设协调推进,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3.8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2.19万亩,荒山造林18.95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
   生态效益方面: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自然灾害频率减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有林地面积由退耕前的371.6万亩增加到43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4.02%增加到64.09%;森林蓄积量808万立方米。该县通过在楮河、渔水河、泾洋河、徐家河等重要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环境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局面。 
   经济效益方面: 一是助推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该县的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县21个镇,受惠农户5.4万户,受益人口达20万人,林农直接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退耕前(1999年)的1060元增加至2013年的6263元;二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该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抢抓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结合县域内不同区位的气候、地理特征,重点突出木本油料、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特色干果及速生用材林培育5大产业,重点抓好茶园、核桃、板栗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茶叶、核桃、板栗、香椿基地30余万亩,成立林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类专业合作社52家,实现了近万群众在家门创业、就业,劳动力转移安置率达80%以上,仅林业产业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千元。
   社会效益方面: 退耕还林产生的良好生态效益和随之带来的不菲经济实惠,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和辐射作用,增强了全民生态意识,彻底改变了以前种粮而破坏生态的林粮矛盾局面,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低碳生活理念,同时激发了干群支持林业建设的工作热情,为县域经济社会绿色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编  辑:吴永刚      来  源:汉中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