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40年 我从春天走来

12.11.2018  18:42

2018年11月12日《陕西日报》第9版

      本报记者 张梅
   1978年的春天,也是“科学的春天”。
  那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科学的春天”;那一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掀起一股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潮;那一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青蒿素走进公众视野……
  那一年的陕西科技,也迎来了新的开始:
  4月,省科学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表彰了107个先进集体、505名先进工作者、1151项优秀科技成果。12月,泾阳县永乐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40年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这片古老的土地因科技而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40年,讲不尽的科学故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一粒粒凝结着科学家心血的种子,奏响了黄土地春天的序曲。
  1979年,原西北植物所研究员李振声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开始参加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成为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几十年来,其衍生品种已达7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1985年,“小偃6号”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2006年,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还是技术员的李殿荣,在华阴农场简陋的油毛毡土房子中,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二号”。“秦油二号”的选育成功,不仅推动了我国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的蓬勃发展,也对世界杂交油菜科研和生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十年来,李殿荣带领团队,又相继育成多个油菜品种,为我国乃至世界油菜科研和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土地的春天,被科技装点得分外妖娆。一项项重大成果在各个领域相继产生:陕西彩色显像管厂试制成第一批彩色显像管,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例山羊卵核移植后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随机仿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原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教授研制出的新型抗肝癌单克隆抗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时间进入新世纪。2000年6月1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教授培育的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在该校顺利诞生。6月18日,“元元”由于肺部发育缺陷,于凌晨1时05分死亡。同年6月22日,第二只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出生。“阳阳”于2016年因衰老离世。作为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在杨凌的“阳阳”对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2年,卢秉恒赴美访问,在美参观汽车模具企业时,首次看到了快速成型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新技术的先进性。回国后,他带领团队从零做起,一路见证3D打印技术走到今天。如今,“3D打印”俨然已经成为陕西科技发展的一张名片。
  40年来,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科研成果,为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攀升增添了力量;40年来,黄土地孕育了一批批在世界舞台闪耀光芒的科学家,他们把科学精神镌刻在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段令人敬佩的科学故事;40年来,黄土地因为科技而光芒闪耀。
  

      40年的实践与探索
  这一切背后的动力和支撑,是40年的实践与探索,是一条同样走过40年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道路。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陕西既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也有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陕西雄厚的科教资源与滞后的经济实力并存。因此,陕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主旋律始终是统筹各类科技资源,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1988年,陕西率先在全国提出“教育奠基、科技兴陕”战略方针,启动了旨在动员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51251工程”计划,开启了科技事业面向市场化的改革。伴随着“科技兴陕”战略方针的实施,陕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1988年,省政府批准创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1991年,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首批26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年,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1997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成立……
  1999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确立“科教兴陕”战略,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科技事业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同年,我省全面启动科研院所转制工作。2001年底,我省17家列入企业化转制的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和企业法人登记注册。
  2006年,我省开始大力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科技产业园区等措施,全面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把科技优势不断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2013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支持陕西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至此,陕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迈向深水区。2016年,《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陕九条”)等一系列旨在破除影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体制障碍的“硬措施”相继出台,蕴藏在陕西科技人才和资源中的巨大能量加快释放。
  40年来,陕西科技事业努力摆脱区位劣势等不利因素影响,始终走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列。这一路,从国家最高战略到基层科研单位,从科技规划到科技投入,从人才评价到经费使用,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从科研机构到企业,陕西一直在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和提高。
  

      走向“创新的春天
  蒲公英不管被吹到哪里,一旦种子落地,就会生根发芽,盛开充满朝气的花朵。如今的陕西,创新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黄土地处处生根发芽。
  在“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下水”等一系列国家大工程中,陕西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陕西拥有众多军工单位,承担着大型运输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科研任务。诸多国之重器的惊艳亮相,都离不开陕西科技的强力支持。
  在工业技术领域,陕鼓动力大型能量回收透平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延长石油全球首套煤油气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陕汽集团纯电动牵引车、大马力天然气重型载货汽车等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
  在农业技术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陕单609”玉米品种创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四大品种之一,已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牛羊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成功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省杂交油菜中心培育成功目前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先揭示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
  在民生科技方面,近年来,陕西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组织实施了53个重大科技惠民专项,建立了省级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6家(国家级8家、省级28家),建立了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48个。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积聚起陕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截至目前,陕西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3家、省级众创空间177家,国家级孵化器31家、省级孵化器37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209家,瞪羚企业6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78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陕西科技还将继续前进、创造辉煌。

河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实现跃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河北省以2.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