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预期将持续向好

22.04.2016  19:30
    4月20日,我省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849.22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一季度的6.7%,低于我省全年目标8%。这一增速是否正常?一季度的经济指标透露出哪些“风向标”?如何在短期和中长期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7.6%节奏正常 积极因素有效释放      “处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中,陕西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传导作用的影响,一季度增速低于8%这一全年目标是正常的。”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要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看待陕西的发展增速。今年前两月,全国经济形势低迷,陕西亦是如此。3月份,陕西增势明显,有效拉动一季度经济向好发展,高于全国增速。从中可以看出,陕西的发展势头是很好的。      势头好意味着发展有动力。动力来自于哪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白永秀认为,四个方面有力支撑了陕西经济的增长。首先,陕西经济进行了长期的结构调整,现在其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其二,去年四季度以来,陕西着力抓项目促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第三产业方面的相关项目推进,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好。第三,“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陕西外贸增速成为一大亮点,带动力明显。此外,园区建设也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省统计局副局长张晓光亦认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陕西经济的回升。“一季度,我省第三产占比首次突破50%,说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高耗能及高污染行业投资下降,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发展享受型商品消费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张晓光说,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在不断积聚。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4%和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4.0%等,我们不难看出下一阶段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砍长板补短板 “治好感冒再锻炼”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既要看到发展的新动力,也要知晓自身的短板。      陕西的“短板”在哪里?白永秀认为,陕西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一季度陕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水平,这就是一个‘短板’。农业是我省今后的优势,陕北的小米、红枣、土豆、羊等特色农产品全国闻名,但优势不明显。之前我们重视陕北的能源发展,忽视了特色农业发展。与此同时陕南也有很多特色产业,如中草药。所以,农业这个‘短板’一定要补起来。”      “文化旅游虽是陕西最大的优势,但也是个‘短板’。”白永秀说,陕西的旅游缺乏文化内涵,投资很大,效益却提不上去,必须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应该说,陕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是一个短板。”      同时,还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在榆林和延安。延安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只有五分之一。这就反映了延安是以石油为主、国有企业为主。“还有金融的短板。当前强调的‘产城结合’,其本质就是产业园区发展和房地产结合。但对目前来说,产业应该和金融结合,陕西的能源、装备制造具有明显优势,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撑。”白永秀表示,当前应该发展产业基金和产业投资公司,重视金融体系的建设,重视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展。      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      认清发展的“短板”,是为了下一阶段经济更加持续健康运行。张晓光认为,要稳步实施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着力加强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一季度,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水泥、焦炭、平板玻璃、钢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下降。同时,房地产销售快速回升,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较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加快43.2和28.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也在加快,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8.1%,在民生领域中,教育投资增长了1.1倍。”张晓光说,这些数据表明,供给侧改革的效应正在我省积极显现,增强了陕西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中长期结构性问题,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举措,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中长期转型升级,也要考虑眼下的稳增长。      “首先要大力补短板,通过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地铁、城际铁路、公路、电网、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产能过剩。其次要切实降成本,通过加快税费改革、融资改革、行政改革等,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再次要努力去库存,通过加快建设国际化大西安,发展大关中城市群,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活跃房地产市场。”张宝通说。      “只要我们补好短板,做大亮点,两手齐抓,同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我省经济预期将持续向好。”张宝通说。       信息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