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陕西进行时丨陕西:让生态空间“绿宝石”更加耀眼夺目

03.09.2019  14:21

  8月23日,在省林业局每月举办一次的秦岭讲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金旻应邀对《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进行了专题解读。讲坛中,金旻详细介绍了“天保20条”的“一个定位、三个阶段目标、四项关键机制、五大重点任务”等内容,为陕西扎实做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天然林

   生态空间的“绿宝石

  “天然林是生态空间精华,生态空间‘绿宝石’。保护天然林,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安全。”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党双忍说。

  从1998年起,陕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停止一切采伐活动,全部转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目前,全省天保工程已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366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60万亩、封山育林1481万亩、飞播造林1622万亩,占同期全省营造林面积的45%;完成幼林抚育808万亩,是全省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支撑。

  森林植被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为野生动植物种类不断丰富、种群数量连年扩增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生存与生态环境。一系列严格、有效的动植物保护措施,使陕西大熊猫栖息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增幅和分布密度位居全国第一。朱鹮种群数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初期的200多只扩大到3000多只,活动范围从2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4万平方公里。陕北榆林沙区红碱淖遗鸥繁殖筑巢达到7000多个,规模为全球最大。此外,陕西子午岭华北豹群、太白山黄柏塬金钱豹重新出现,不少地方消失多年的狐狸、锦鸡、猫头鹰等逐渐增多,全省森林动植物生物链及其生态系统正在得到恢复和发展。

   天然林保护

   林业工作的“压舱石

  “天然林资源保护是资金量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也是覆盖面积最广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因此,保护天然林可以说是做好林业工作的‘压舱石’。”党双忍介绍,作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省份之一,20年来陕西累计实施天保工程投资230多亿元,天保工程陆续承担了全省所有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管护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

  我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后,国有森工采育企业、国有林场,整建制转为护林工作。对此,我省成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专职工作机构,实施天保工程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双线目标责任制”,在国有林区设立林业局、林场、管护站三级管护机构,在集体林区形成县、乡、村、组四级管护,将管护责任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全省共建立基层天保管护站点4000多个,天保护林员2万多名,全省森林资源管护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我省又新增生态护林员3万多名,森林管护更为细致、具体。

  为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陕西各级天保工程实施单位积极投身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工作实践,持续拓展森林管护新方式。省宁东林业局、延安市桥北国有林管理局等单位,自主组织研发或吸收引进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档案系统与智能林云系统等网络信息化手段管护森林。汉中市镇巴县、安康市岚皋县开发的天保管护云平台等迅速在所辖范围得到升级推广,成为全省天保工程防火、防盗、防虫和快速处理毁林案件的成功探索与实践。目前,全省县(局)级实施单位电子档案系统覆盖面达82%,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APP云平台覆盖面达50%。

   天然林保护修复

   既“保林”也“保人

  “保护天然林关系林业‘大格局’。天然林保护修复涉及林区用房、供电、饮水、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林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福利、工资等基本保障。做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责任重大、影响深远、事关全局。”在党双忍看来,天然林保护修复不仅是在保护全省8000余万亩天然林,也是在保障陕西上万名林场职工的生计。

  据统计,天保一期工程,陕西完成天保种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5项,通过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多种经营等渠道分流安置国有林业局(场)职工32178人。天保二期工程,陕西继续为国有林场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及原有医疗卫生、教育人员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到2017年职工“五项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

  如今,国有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从天保一期末的2.6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18万元。同时,天保工程累计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现60亿元,为170多万户林区群众提供生态效益补偿。此外,陕西各级林业单位积极探索经济林、种苗花卉、林区多种经营和森林旅游等多种产业转型发展。

  20多年,陕西逆转了生态环境恶化局面,扭转了国有林区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持续推动了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恢复及民生改善,保障了全省淡水、气候、物种等生态安全和绿色产品的产出。党双忍表示,下一步陕西林业将认真学习、贯彻《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把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考核制、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当作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的“牛鼻子”,让陕西生态空间“绿宝石”变得更加耀眼夺目。记者师念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