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学院不断丰富创新载体激发校园文化育人活力

12.12.2014  18:08
            近年来,西藏民族学院着眼于文化育人,不断丰富创新文化载体,激发校园文化活力,形成“党委统筹、宣传主导、各部门协同、师生积极参与、校内外联动、区内外互动”的校园文化格局。

西藏民族学院校训石上书写“爱国兴藏笃学敬业”校训
            ——以校史校训为载体,凝练学院精神文化。
该院建设“校史馆”,在办公楼广场树立“校训石”,镌刻“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该院把校史馆和校训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新生开展校史校情和办学精神教育,凝练“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学院精神文化。             ——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每年推出“春之华秋之实”校园文化节。校园文化节包含“三语”演讲、大学生辩论赛、“挑战杯”“成才杯”“笃学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读书工程等品牌活动单元。这些活动单元有的侧重思想政治教育,有的侧重文娱体育,有的侧重和学生专业相结合,有的侧重服务实践,吸引众多师生参与。文化节系列活动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西藏民族学院2013年“春之华”校园文化节上的各族学生风采展示
            ——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
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指导思想,组建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成立32个学生社团,上千名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生力军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为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所有社团均由党委审批,由该院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该院领导分别联系学生社团,引导社团健康发展。2014年,哲学社团实践团队被团中央授予“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以树立青春榜样为载体,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每年开展一次“感动民院”青春榜样寻访、评选和表彰活动,两年开展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校园“十大民族团结进步之星”海选活动,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鼓舞青年学生,用身边的人和事感召青年学生,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 以“三馆”建设为载体,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该院建设校史馆、西藏主权归属和人权状况展览馆、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等3个展馆,分别展示该院和西藏发展历史以及新时期以来西藏发展建设成就,成为“老西藏”精神教育、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学院办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深化了校园文化内涵。             ——以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延伸校园文化发展空间。 通过校园网、微博矩阵、站群式官方微信服务平台等,占领网络阵地,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时代特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延伸到新媒体、自媒体,拓展校园文化发展空间。该院团委主办的官方微博“@民院青年”,利用新型媒体,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及时反映该院发展动态,积极传播正能量,开展党建宣传教育。“@民院青年”以其活泼清新的文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受到该院师生一致好评。             ——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发展途径。 借助校外资源,在西藏、陕西等省区建设西藏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根据地、习仲勋纪念馆和照金革命根据地等多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文化熏陶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文/严寅春 图/汪琦)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