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
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
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因其地域的相邻性、时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近几年两个遗址以及与两个遗址相关联的遗址都不断有考古新发现,持续引起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首次将数年考古的成果集中展示,曾经隔河相望 的“文明”第一次摆在了一处,让观众可以透物见史、透物见人,找寻4000年前黄河两岸发生的交流、碰撞、融合的故事。
讲好黄河文明的故事
《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将时空范围确定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以陶寺和石峁这两个超大中心聚落为焦点。序厅处以黄河流经地形路线图为大背景,奔腾的黄河呼之欲出,以陶寺出土的龙盘和石峁石雕兽面为代表图标,清晰地指示出陶寺和石峁的具体地理位置,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就此拉开。
陶寺遗址的考古持续40余年,早、中期王族墓地出土了彩绘龙盘、陶鼓、鼍鼓、石磬、玉器等精美文物。写有朱书文字的扁壶、最早的青铜容器、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天文观测遗迹观象台、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址、中期城址……这都显示陶寺社会已经步入文明阶段。陶寺遗址很多重要的出土文物收藏在国内多家博物馆,此次得到多家单位支持聚集在一起,让观众一饱眼福。
陶寺并非独立存在。临汾下靳和芮城清凉寺出土的陶器、玉器等器物,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观众对晋南地区与陶寺遗址同时代先民的生活状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认识。而来自长江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因素也在陶寺汇聚。
石峁这座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城横空出世,改变了我们对于龙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认知。考古揭示出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构成的宏伟建筑,城门、墩台、马面、角台等形制完备的防御体系。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石雕、壁画和纴木等大量珍贵遗物更是勾勒出中国北方史前石城文化系统的文明状态,表明这个时期这一区域已步入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这次展览是石峁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
在石峁这一超级聚落的周围还有多个遗址拱卫。天峰坪东遗址和碧村遗址出土典型器物是对石峁文化的重要补充。芦山峁遗址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连接陶寺和石峁的中间节点,这里出土的玉琮、石刀、板瓦等文物一目了然地呈现出彼此的联系,使陶寺和石峁两大文明的交流、互动顺理成章,也使观众能够更充分认识、了解陶寺和石峁两大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
呈现考古最新成果
展览最大的亮点是选取了众多最新的考古材料做展品。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在2012年、2019年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陶寺遗址的考古一直在进行,新发现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宫城建筑和更多铜器的发现。芦山峁遗址入选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的兴县碧村遗址、临汾下靳遗址、芮城清凉寺墓地都是近十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重要考古发掘成果。偏关天峰坪东遗址是2020年最新考古发现。这几处史前遗址均是文明探源中很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很多出土文物也是第一次面向公众。
文物的展示最见匠心。土鼓、特磬等礼乐器,璧、琮、牙璧高等级玉器,非实用的彩绘陶器……陶寺遗址中反映礼制的器物被集中放到一起,在空间上形成一个陶寺礼制文化的器物群,再辅以展板,呈现出陶寺古国的“礼制初成”。同样,石峁出土的玉器、石雕、卜骨等器物也集中在一个区域,展示石峁人“藏玉于墙”的文化特色。文物自己会讲话,观众可以清晰感受到两个不同文化聚落或物质文化的多源性、选择性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展览既注重陶寺、石峁等遗址已有研究成果的展示,又关注学术热点,尤其注重对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比较与归纳,力图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传播给观众。
陶寺与石峁,作为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文明的显著标识,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推进了中华文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刘鳞龙 崔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