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雷峰乡创新古村保护方式 引领投资风潮

21.04.2016  07:54
  群山环抱,空气清新,土墙黑瓦,一片古朴景象。漫步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雷峰乡里良村,远离城市喧嚣,让人寻得了心灵的宁静。这个有着500多年建村历史的村庄,因为大批村民迁居城市,留下了大量保存良好的老房子。近日,雷峰乡推出“一元钱”认租里良村老屋,建设全国第一个“发呆谷”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名声大噪。短短一个月里,全国各地的400多批、共1000多名投资者前来参观考察,目前已有25人初步达成了投资意向。   村庄老去怎么办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25分钟,笔者来到了离天台县城20公里远的里良村,一下车,村里的宣讲员柴大运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我们这个村,在山沟沟里,以前没什么人气,自从‘发呆谷’认租计划筹办以来,有时一天就接待十几拨客人,从来没这么热闹过。”   进村的水泥路拓宽了一倍,可以开进大巴车,村口也栽上了桂花树、皂树。沿着石阶往高处走,久违的古韵扑面而来。木质老屋、泥巴房子分散在路旁,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屋顶还盖着稻草。但路过十余栋老屋,却看不见人影。   据介绍,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经商,并在外地安了家。目前,全村常驻人口只有120人,大部分是老年人,靠种田养猪为生。老柴说,村子渐渐变成了“空心村”,老屋空置率高,没有人去维护、修缮。再这样下去,村庄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但是,最近这些老屋却开始焕发生机。50幢民居被组织起来,向公众公开认租,租金从每年1元起,租期可以是10年至20年。“开始担心要大拆大建,但乡里要求认租人保留建筑风格,装修也要尽量保留原有格局,保持古建筑的古色古香。”老柴说,这样可以保证乡村风貌不变。   保护古村出新招   “我们里良有‘三宝’,山、水、空气,这些都是城里人最想要的。”62岁的老柴在村子里呆了30多年,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倒也自在。但看着相邻的黄家塘村建起了宋窑遗址公园、祥和村办起了水上漂流项目,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人气足了,腰包也鼓了,而自己的村庄却越来越萧条,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何把自然资源利用好,让留存的老屋焕发生机,留住美丽古村?这也成了雷峰乡党委书记袁卫卫的一桩心事。“要把这片老房子全部修缮一遍,比造新的还要贵,投资成本高,我们也吃不消。要是搞农家乐一片铺开,缺乏新意,又淹没了古村原有的特色。”   看到总有艺术家来村里写生、摄影,袁卫卫想,如何能留住这一拨拨热爱自然、崇尚山村生活的人?不久,“发呆谷”的计划铺陈开来。按照计划,里良村将用5年的时间,通过“认租”吸引热爱乡村生活的人,建设一个“发呆谷”,包括休闲慢道、发呆溪、发呆居、发呆吧、禅修馆等。“让人们在这里亲山亲水,享受山村慢生活,在大自然中发呆。”袁卫卫思路泉涌。   这一计划在网上传播后,越来越多客人闻声而来。“这些房子可以用做写生画室、摄影工作室、研学基地、乡村民宿等等。”对于既可保留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能带动当地旅游开发的项目,袁卫卫表示,“举双手欢迎!”   美好未来更可期   翻开老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者看到,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姓名、电话及租房意图。“我先整理出来,回头交给乡里的干部,粗算下来,一天能记下30多个。”老柴说。   上午10点,村口响起汽车喇叭声,老柴又一路小跑迎了上去。前来考察的潘先生已是第三次来到里良村,一下车便朝山谷最深处的竹园走去。3栋老屋错落有致地分散在竹园边,沿着山路转个弯,就到了回音谷,旁边是大片农田,小溪蜿蜒而过。“在这里,听着潺潺水声,种种小菜,摘摘野果,晒着太阳发个呆,不知道有多享受!”他很肯定地说,发展原生态的健康产业是将来业务拓展的重点。   “由于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可以将老屋打造成高端民宿,在山上种果树供人采摘,竹园里可以散步、喝茶……”跟着一起来考察的潘先生的表弟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进驻“发呆谷”的规划方案,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   来考察的还有上海的严红起,他曾来到里良村写生,如今他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画家工作室”。慕名前来的杭州市民李莹,则想租一栋老屋,打造以“非物质遗产”为主题的匠人基地。对于租客,如果需要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利用,村民和乡镇有关部门会严格把控。“如果租客租了房子,却闲置下来,或者肆意破坏,我们会根据合同条款予以回收。”乡长徐威说。   日落时分,老柴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漫步在回家的山路上,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古村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欢快的小曲。(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