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看陕西 守好一方水土建设美丽家园

05.06.2018  15:20

  在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陕西自古是环境优美之地。巍巍秦岭在这里耸立,挺起了神州大地的脊梁;黄河、长江在这里补水,而后浩荡向东、奔腾入海。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改革红利,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大气、水、土壤一度污染严重,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生态成为发展的短板。

  如今,“绿线”北移400公里的陕北高原、千里沃野的关中平原以及郁郁葱葱的陕南森林,构成了陕西的绿色版图。这版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陕西实践,也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真实写照。

  “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反映的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生态建设一直寄予厚望,2015年2月来陕西视察时曾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并要求我省按照“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了给全球生态安全贡献陕西力量,为了给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收获更多的幸福感,我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围绕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目标,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升监测能力、执法能力和应急能力,坚持最严格标准、最严格措施、最严格监管、最严格问责,实施治污降霾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污染物总量减排行动。全省环保工作迎来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的时期,环保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西安市2017年优良天数为180天,比2013年增加42天,PM10和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1.3%和30.5%。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水质优良的国控断面比例由2010年的2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73.9%。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国第一次土壤调查显示,陕西监测点位达标率为85.5%,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秦岭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生态功能持续改善。陕西建设和恢复了“百万亩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百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3.1%,绿色版图面积不断扩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一词首次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中。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重大战略安排。

  陕西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不会放缓,更不会停下。下一步,陕西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生态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破解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的矛盾。陕西也将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基本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绿色,已经成为陕西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最美底色。

编辑: 石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