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市多项举措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30.12.2015  08:45
  昆山位居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2000多年历史,市域面积931平方公里,城市河道2815条、长度2820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年,昆山从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城一跃而成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江苏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自2007年昆山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新道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快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复合型转变,从增加绿量为主向海绵型绿化转变,从平面布局优化向立体综合提升转变。   一、坚持理念创新,统领人居环境建设   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从单一功能型到多功能的复合型转变,让城市的景观空间承担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同时,通过打造高质量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环境宜居性。   1.推进“多规合一”发展。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坚持水系、绿地、资源、环境等专项规划“多规合一”,促进生态规划与片区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的衔接融合。   2.构建“三网一体”布局。修编《昆山市绿地系统规划》,积极构建“水网、路网、绿网”等“三网一体”的生态绿化布局。依托城市湿地水网、市政道路建设、城市生态绿廊、沿湖沿河植绿等途径,优化以水网为基础,道路、水系为纽带的城市生态网络,形成“绿林织河网、绿廊贯交通、公园遍全城”的绿地格局。   3.强化“红线区域”保护。建立起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等7类生态功能保护区13个、总面积189.8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39%。科学划分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发展保留用地,对现有地块按照“优先、重点、限制、禁止”四种类型论证开发,科学“留白”土地为未来留足发展空间。   二、突出水乡特色,彰显江南人文风貌   1.突出水乡文化,点线面结合建设城市绿地。推进中心城区和区镇协调发展,营造融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于一体且蓝绿交响、水路相融、水城一体的城市风貌。建成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公园绿地64个,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68%,实现了“百米进游园,千米游公园、万米赏湖景”。   2.突出三脉融合,大力度推进人城协调发展。坚持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地域特色与园林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城市文脉、水脉、绿脉的融合和延续。制定《昆山市绿线管理实施细则》,严把水域保护蓝线和城市文物保护紫线,加大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建设一批集景观、休闲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景观绿地。   3.突出自然生态,高标准推进系列示范工程。坚持环境生态学导向,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注重资源节约与利用效率,以城市生态修复为工作指导,充分利用高铁、城铁、高架等路网土地资源,建设悦丰岛、莲湖公园、星溪公园等生态板块,形成昆山市生态示范工程系列,在修复江南水乡地区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效益显著。   三、明晰海绵导向,注重城市生态修复   1.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较早地开展全局性水资源及环境解析,在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根据城市自然地理风貌,将“海绵型”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城市绿地建设。   2.构建水路相伴绿网格局。认真执行城市绿线、蓝线和道路红线规划,严格控制临水用地,拆除围网、软化堤岸,加强沿河、荡、湖100米防护林带湿地生态保护,最大限度保持城市自然水文特征。建成25条、约300公里水路并行的城市绿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河道绿化普及率87%。   3.试点雨水收集净化设施。积极开展雨水收集净化设施的建设,开发湿塘、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等大尺度雨水收集、净化设施,建设生物滞留池、绿色屋顶等小尺度雨水收集净化设施。   四、强化民生服务,建设和谐乐居家园   1.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商品房、定销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途径,构建不同消费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100%。制订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住房保障政府货币化补贴与管理办法,住房保障率100%。   2.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适度超前建设供水设施,建成第二饮用水源—长江引水工程,构建“江湖并举、双源供水”新格局,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城市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强化水质监测,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100%。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2座,铺设城乡污水管网1541.7公里,实现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不断强化燃气保供,城市燃气普及率达100%。   3.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深入开展“蓝天、清水、绿地、静城、宜居”五大工程,推进老城区、老镇区、老工业小区、老居住小区“四老”改造,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计划。深入开展城市环境“931”行动,推进保留村庄规划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不断提升“美丽镇村”建设水平。(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