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采取六项措施有效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改革试点

19.12.2014  12:48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渭南市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渭南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组织、编制、教育、财政、人社五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强化机制改革创新,重点采取六项措施,通过破解机制障碍、积极鼓励引导、强化督查考核,全力推进试点工作。             ——优化编制管理。 在县域内逐步将学校编制变为系统编制,把教师由“学校人”逐步变为“系统人”,积极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为单位的编制部门总量控制制度,赋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学校编制日常管理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按需配备、结构优化、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班额、生源变化、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进行编制调剂,统筹使用教师编制,破解以校为单位编制管理对教师校长县域内正常流动和交流轮岗的制约。             一是统筹岗位聘用。 在县域内对中小学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结构总量控制、宏观管理,赋予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城乡和校际间岗位设置的适度统筹调剂权,并对于中高级岗位短缺的县市区,由市上列出专项岗位计划,专门用于交流轮岗教师的职务评聘,破解岗位聘任对交流轮岗的制约。同时对于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不受结构比例限制,在服务期限内享受所在职务层级内高聘一级待遇,引导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二是业务培训引领。 2014年渭南市级财政列出3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全面实现市级教师校长免费培训。培训中突出抓好农村、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培训,重点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农村紧缺学科培训,先后为农村学校(幼儿园)免费培训300名信息技术教师,400多名校长(园长),初中校长和幼儿园长年度培训实现全覆盖。先后选派656名交流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脱产培训项目,10000多名农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并通过 “送教下乡”“名师民校行”“阳光师训”和对口传帮带等活动为农村培训教师16000多人次,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提供待遇支持。 渭南要求各县市区都要研究设立相应的交流轮岗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解决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教师、校长的交通、生活补助等,要求在分配绩效工资时重点向农村、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和一线教师倾斜。合阳县每年由县级财政拿出400多万用于发放农村在职教师专项补助,韩城市按照50-700元标准(分六个等次)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补助。蒲城县每年计划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交流轮岗教师校长和农村教师予以补助。其他县市区在分配绩效工资时都对农村教师给予了倾斜。同时渭南市规定,分配到农村学校的新任教师,取消试用期。             四是政策激励引导。 该市规定城区学校拟提拔的正、副校长和学校中层正、副职,均须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挂职支教1至2年,2014年秋季有9名城区学校提拔的校级领导到农村学校挂职。在评优树摸中加大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力度,2014年教师节表彰的优秀教师中农村教师占到60%以上,和往年相比大幅度提升。在2014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渭南规定晋升职称一般应有农村学校2年以上工作经历,有6个县市区规定必须到农村支教,这些激励引导政策有力调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积极性。             五是灵活方法形式。 在交流轮岗的形式上,渭南要求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根据需要将转任交流、团队交流、跟岗学习、轮流支教、挂职帮扶、大学区内互相交流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有效结合,重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秋季先后有926名教师、86名校长转任交流,755名教师、22名校长轮流支教,104名教师组成18个团队赴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有力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秋季开学以来,渭南市共交流教师1837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5%,其中交流名师和中、高级教师533名,占总数的29%;共轮岗校长163名,占符合轮岗条件校长总数的61%;同时落实“三区”人才教师支持计划支教教师586人,将分期派赴支教学校。目前,渭南推进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试点半年来,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明显缓解。 实行大学区制和城乡、强弱校之间的团队交流和结对帮扶,提高了农村学校和弱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有效减轻农村学生大量进城和弱校向强校择校的压力。2014年9月开学,渭南城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基本控制在50人、55人,其余年级班额严格控制在65人左右。             二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改善。 农村学校数量相对较多,具有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按照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的标准,导致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难以解决。2014年,渭南市向农村学校交流教师1121名,使农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缓解。             三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得到优化。 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教学方式传统、知识更新较慢、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学科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渭南交流支教教师以中青年骨干为主,本科以上学历1250名,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33名,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教学艺术和饱满的工作热情送到农村,给农村学校输入新鲜血液,优化、激活农村教师队伍,必将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四是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得到提高。 交流轮岗倒逼各县市区不仅仅关注交流轮岗教师校长的补贴待遇问题,而是更加关注整个农村教师群体的补贴待遇问题。以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改革为契机,各县市区在积极研究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和如何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学校的政策。合阳县、蒲城县设立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其他各县市区也都在积极沟通协调研究,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改革从试点到全面实施的三年时间,必将带动整个农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和面貌的改变。             五是县域内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提升。 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不断落实,在体制机制上将把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使教师在县域范围内流动更加方便顺畅、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均衡公平,必将整体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