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风云两甲子 弦歌三世纪 百年交大再创辉煌

24.04.2015  18:21
            《陕西日报》2015年4月24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程洪莉)题:风云两甲子 弦歌三世纪 百年交大再创辉煌

            明年的此时,西安交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和西迁西安60周年的荣耀时刻。作为国内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交大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16个字的交大校训所凝练的交大精神传承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也见证着西安交通大学立足陕西、走向世界,努力跻身于世界顶尖高等学府之列的新征程。
扎根陕西 薪火相传

1896年,甲午炮声犹在。号角起大学立,中国人自行创办的高等学府南洋公学在上海宣告成立,从此与国家民族命运血脉相连的基因,就伴随这所百年名校。1921年南洋公学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校自创办以来,校训从“勤,俭,敬,信”到“精勤,敦笃,果毅,忠恕”,再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但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内涵始终未变。
            在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里,保存着钱先生一份1934年的水力学试卷。当年教授水利学的金悫先生为了避免学生自满,总会在试卷里安排一道特别难的题。可钱学森还是把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金先生十分高兴,给他打了满分100分。但是当试卷发下来之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他坚决要求金先生更改分数。这份最终成绩96分的试卷成为交大人践行校训的生动写照。
            1956年,交大响应国家号召内迁西安,诸多知名教授放弃上海的优越生活,毅然来到眼前一片麦田的校址,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设起了新交大。“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便是其中的典范。西迁时,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但钟先生毅然来到西安。当时条件十分简陋,但钟兆琳教授事必躬亲,一条条解决困难,终于使西安交大电机系迅速走上了发展轨道,又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专业最全、设备日臻完善的电机系。
            59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不少西迁前辈已长眠在这片黄土地上,书写着“西迁精神”。

创新驱动 勇站潮头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交大校训曾一度教育并熏陶了老一辈交大人,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凌鸿勋、邹韬奋、陆定一、侯绍裘、钱学森、王安、田炳耕等,为历届学子中的杰出代表。茅以升、吴有训、朱物华、张光斗、张维、吴文俊等200余位校友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年来,西安交大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兴建了旨在发展学生科技兴趣爱好、鼓励发明创造的“工程坊”。还有“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等,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大批拔尖人才。
            在近120年的发展历程中,交通大学研制或承担任务的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以及国产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无不诠释着校训精神。就如交大老校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创人之一、国学大师唐文治提出的“四个一等”——“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须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进入新世纪,西安交大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交大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21项,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38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2014年以来,西安交大人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等重大举措,以及陕西省“三个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提出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深度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潮头,做出交大人应有之贡献。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表示,西安交大在未来发展之路上,将始终秉承建校119年来所形成的以16字校训为核心的优秀精神传统,充分汲取和传承校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传统来深化育人工作,用历史责任和时代精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