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风雨兼程 圆西安人一个文明城市梦

23.03.2015  21:37

 

西安市文明办副主任刘军做客新华网,讲述西安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那些事儿。

  新华网陕西频道3月19日电(记者史梦)到底是被十三朝古都的浑厚历史所折服,还是被大唐芙蓉园的迷人夜色所魅惑?生活在这里的西安人可能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西安正朝着更加文明、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道路大步迈进,而生活在这里的你我也正在见证这样的变化。

  就在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走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郑重接过“全国文明城市”牌匾的那一刻,850万西安市民由衷而发:生活在西安是一种幸福。

  18年来,西安举全城之力,通过实施惠民实事,解决了老百姓交通、住房、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新年伊始,西安终于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那城市文明依靠谁,城市文明又为了谁?

  “全国文明城市”,短短六个字的城市殊荣,背后蕴藏的却是6条严格的申报条件、8条具体的评选标准,还有67条精细的数据指标。但凡其中一条未达标,都将在全国数百个竞争对手面前,败下阵来。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单纯地争荣誉,而是通过创建,带动城市品位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培育城市的竞争力。

  西安市文明办副主任刘军告诉记者,早在1984年,西安市就出台了建设文明城市活动实施纲要,并于1999年被首批命名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自此西安就走上了创文之路。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道路更好走了。这是西安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最直观的表现,也是全市上下18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刘军说,近两年,西安实施“尚德西安 道德实践”系统工程,在提升市民素质方面下大力气,从基本素养,基本行为,基本规范抓起,让广大群众争做文明有礼西安人。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安也不断探索,从多个环节保障群众生活需求。2002年开始,西安市坚持每年投资100多亿元城建资金,不断加强城市道路、水、气、热、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城市形象面貌日新月异。

  针对“出行难”,连续三年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开通了两条地铁,丰富了公交网络,投放公共自行车3万多辆,提升了地面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水平,使市民群众享受到既便宜又便捷的公共交通。

  针对“住房难”,每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万套左右,提供保障性房源3万多套,绝大多数低中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得到保障和改善。

  针对“就学难”,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解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段入学问题。

  针对“就医难”,积极推行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工作模式,普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地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针对“就业难”,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仅2014年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

  “生活在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西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政府、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美好,在此生活的人们幸福感也直线飙升,而这种美好也将成为西安未来发展的新起点。”刘军说。

  18年不懈努力,18载风雨兼程。我们深信,在全市上下携手努力的共同奋斗下,西安的未来将更富活力、更加精彩!

  历经18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风雨洗礼,西安终于如愿以偿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这是850万西安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更是全市人民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