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28.02.2015  12:44

    国家认监委于2015年11月16日,命名陕西省富县为“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富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中,第一个摘得整体推进“良好农业示范县”的桂冠。这是富县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标准如法: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的“法治”环境

    富县在创建“全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县”的同时,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三箭齐发,靶心只有一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证箭箭中的,富县制定了《富县农业投入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富县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等纲领性文件,探索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体系、农资配送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体系:县有执法队、乡(村)有监管员、企业(合作社)有信息员,实行三级监管。县上以农业执法大队牵头,工商、药监、质检、公安等相关部分配合,开展综合执法。乡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由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和驻村干部兼任监管员,每个行政村由一名村干部兼任监管员,对本乡镇、行政村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管理。企业、合作社明确1名信息员,随时上报、反映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等情况。目前,全县有执法人员、监督员、信息员共480人,覆盖全县,遍布城乡。

    二是农资配送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投入品配送网络,共有丰华农资等3个县级农资配送网络中心、19个乡镇农资配送站、168个村级配送点。对农资门店进行了大整顿,统一门头和编号,推行审查和贴标销售,对“富县苹果专用产品”实行授权销售,高毒农药和不合格农资被全部禁售。

    三是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富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苹果、蔬菜、水稻等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入户率已达到8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面积已达到80%以上,以“三统一分”(统一方案、统一药剂、统一时间、分户实施)、代防代治、全程承包为主要模式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已达到5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全程记录制度落实率、测土配方施肥落实率,均已实现100%。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构建了以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为核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依托,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为基础的监测网络。目前,已建立企业、合作社检测室19个,确保基地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以上。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将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100%。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县上建立了“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布设苹果追溯点15个、蔬菜追溯点3个、水稻追溯点2个,只需要用手机扫一下上市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该商品的从生产到销售、从地产到柜台的所有信息,将一目了然。

     专业合作社:创建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富红果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园区示范、龙头引领、农户参与、标准统一、产品安全、农业增效”的工作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最初的艰难起步迅速发展到现在拥有社员800多户,固定资产1045万元,生产基地3000亩,辐射带动果园1.1万亩,年果品销售4500万元,年赢利240多万元,成为全县一百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富红专业合作社已建成示范基地3000亩,与其长期合作的西安鲜亮源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一毛五的价格收购合作社会员苹果,商品果实现应收尽收。富红的成功印证了县委、县政府建设“三联六统一”的重要性,即通过“三联”(与销售企业联手、与农资商家联盟、与果农联保)打通市场环节,夯实合作关系,激活发展活力;通过“六统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采供、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包装储藏、统一商标销售)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与销售、基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目前,富县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共建成苹果、蔬菜、水稻、畜牧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建成果沼、菜沼配套沼气池1.5万口,养殖小区48个;农产品营销企业46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各类专业合作社136个,建成各类现代化果库160座,总贮量10万吨以上;建成选果线30条,果网果框厂8个,果袋厂3个,有机肥加工厂2个;先后在广东、云南、上海建成苹果销售基地3个,在一线城市设立外销窗口29个;引进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建厂,年产果汁3万吨。

     大胆创新:从“林权信贷”到“合作联社

    富县羊泉镇下良村村民张广智今年四十余岁,家有5口人,13亩果园,去年年收入8万多元。他说:“由于加入了合作社,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都是使用合作社的,价钱便宜而且质量保障。1亩地我比别人少投入325,在苹果销售上合作社统一收购,1斤比市场价多卖一毛五,1亩地4000斤,多收入600元,十三亩地就是12025元。

    县长李志锋感慨:“干部群众对良好农业从不知到了解,从接受到受益,我们只用了两年多时间,进展非常顺利。在重大经济战略中,政府决不能缺位,也决不能越位,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引导和示范、监管和服务,即可发挥能量倍增器的作用。

    搞经营,追求的永远是效益最大化。不仅农民是这样想的,政府更是这样想的。从开始创建良好农业的那一刻起,县委、县政府就考虑发展资金的问题。面对农民普遍缺少可供抵押的财产的实际,县上念起了“林权经”。经过与商业银行多次协商,县政府开展了果园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使果园林权由“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本”。通过采取“商业银行+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互助、风险共担、抱团融资、林权抵押”的原则,探索建立了果树林权抵押贷款联合体,破解了“三农”融资难和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为农民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截止目前,全县各商业银行已发放果园林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参考农村信用联社的经验,富县毅然打出了“合作联社”这面大旗,支持组建了延安汇农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的定位是:吸收农资产销、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整合全社会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农业服务体系,集团式面对市场。

     优质高效:从“381”到“382”,不是神话

    在富县,干部和果农们都知道“381”这个概念,即1亩地定植30棵苹果树,施8000斤有机肥,收入达到1万元。这是富县按良好农业规范的要求,制定出的简明额要的生产标准和效益标准。如今,富县已有大批果农实现了从“381”到“382”的飞跃。从“1”到“2”,只是一个数字之差,但这代表着质量意识的真正觉醒,代表优质带来的实际效益。

    为了提质增效,富县提出三条途径:一是科技增效。实践证明,凡是按良好农业标准生产,亩产值就能高出传统生产的一倍多。二是抱团增效。积极鼓励果农加入合作社,抱团结伙。凡是加入合作社的园子,肥料企业就会给测土配肥,因需投肥,降低用肥量。以富红专业合作社为例,富红成为陕西绿叶公司、中化化肥集团的加盟商,吸引农资厂家在农民果园里建立费药展示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果农科学管理果园,识别和使用放心农资,商家拓展了市场,果农享受到了便利和厂家优惠。同时,实行地膜、果袋等农资统一采购,厂价供给社员使用,降低果农生产成本。三是法治增效。要求全县农民严格执行良好农业规范的标准和县上制定的各种产业制度,让富县苹果品质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广,占领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到优效的升华。

    “优质才能高效!”县委书记冯振东的这句话,已在富县农民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认同。

    路漫漫其修远兮。两年虽短,“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三创”联动,富县县委、县政府呼呼生风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打出了一张大大的成绩单:富县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推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县,全县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25.5万亩,其中认证苹果面积25.2万亩,占全县挂果面积的87%,苹果总产量由创建前的45万吨增加到55万吨,实现总产值25亿元。塬区农民人均收入由创建前的7230元增加到13600元以上,其中苹果收入占果农总收入的95%以上。

    县委书记冯振东说:“两年多来,苹果作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品牌效应更加明显,我们走出了一条以县域为单位、适合中国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良好农业规范县创建之路,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智慧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值得欣慰的是,农民也尝到了更多的甜头,爆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在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上主动奔跑。”(魏莉 辛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