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馒头 是艺术绝活 大学生看面花惊叹“高手在民间”
精彩绝伦的面花展吸引众多观者
数十件 陕西 面花作品,昨日刚一亮相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便引来众多在校大学生驻足观看,学生们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感叹“高手在民间”。参展的作品来自我省53位民间面花非遗传承人,进大学进行“研培计划”培训的结业作品。
展览一开始,栩栩如生的诸葛亮、造型逼真垂涎欲滴的寿桃、形态各异的龙造型及面目夸张而抽象的古代人物面花作品,立刻吸引了观者的眼睛,人们仿佛进入了“四时八节”的民俗文化宝库中。“都是用普通面粉,通过针、剪、刀、梳、笔等工具手工制作,造型有的来自传统民间传说,有的是自己的想象,色彩都来自食用颜料,做好后上锅蒸,不仅可以当馒头吃,还可以当工艺品存放,有的已经将它做成产业了。”来自渭南市富平县的传统面花技艺传承人杨宏侠说。
杨宏侠说,通过这一个月与高校艺术专家和其他传承人的交流学习,加上实地参观,她在面花色彩搭配上有了新的认识,作品色彩更符合美学审美要求了。
“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寿桃代表长寿,鲤鱼代表年年有余,四季花卉则代表花开富贵,金鸡代表大吉大利,面塑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陕西民间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满月时,邻里亲朋间的传统馈赠,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来自渭南市澄城县的工艺美术师、面塑非遗传承人王秋芳说,自己从小与前辈学习,从事这项民间艺术创作已经24年了,面花成了自己的最爱。
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介绍,从2015年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文化部和教育部主办、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和相关高校承办的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帮助非遗项目传承人、从业者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也是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认知的途径。到今年10月,省文化厅和陕西师大共同承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学员300余人,涉及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等传统工艺。
文/本报记者张彦刚
图/本报记者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