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对文学天生喜欢,唐诗首当其冲

30.05.2019  00:14

  一百一十九年来,北京城有三个“”:赛金花“赛爷”,王朔“朔爷”,马未都“马爷”。头个爷连拜的坟儿都没了,齐白石想和她埋一块的梦想没实现,中间属于半隐居状态,只剩下最后的马爷还行走江湖。

  西安请他参加“唐诗之城”的开城仪式,马爷就给面儿了,给李蕾的面儿,他们是十多年前《开坛》的情缘。

  在"唐诗之城"开幕式之前和马爷聊唐诗,马爷一开口,拢不住了,语惊四座,狂飙为马爷从天落,比他在两个小时后在开幕式上“唐诗圆桌”的讲述还精彩。

  唯一找到的“纰漏”是一个数字——白居易写了多少诗?

  马:他写了3000首诗……

  我:2000多首。

  马:……近3000首。

  准确数字是2741首,都没说错。

  马爷对唐诗各种数字的熟悉,总能信手拈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对文学天生喜欢,唐诗首当其冲。

  马爷这样评价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唯一剩下可能的修养是从唐诗中来的。”马爷认为: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路走下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我们已经没能力超越唐诗宋词了。

  唐诗的表现是无尽的,但比较难解释,难解释是因为没有情节,像李商隐的“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干什么,和谁,都不知道。宋词有情节是因为宋词更生活化,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情节非常清晰了。

  像李清照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有镜头感了。

  我呢喃:重视情节让文学死亡?

  马爷说文学不会死亡,文学的形式会依次被替代,汉赋来了,诗经就相对意义死亡,就是没多少人写了。六朝骈文出来,汉赋没人写了。唐诗出来,骈文没人写了。宋词出现唐诗就死了,元曲出现宋词死了,明清小说出来元曲就死了,电影出现小说就死了。

  这是一个规律,是文学的形式依次替代前一个形式。为什么呢?人越来越进化的需要情节,情绪的表达被忽视了,唐诗让我们重新感知到情绪,修养主要是指情绪的修养。

  马爷又说:“唐诗繁荣是因为好玩,唐诗好玩是因为其有规则。”马爷认为:唐诗的繁荣是因为有了格律,开始有了字数、韵律、对仗、用典的限制,就能分出高低,开始好玩了。

  唐之前的“古诗”没有规则,无法评判,不好玩。当唐诗建立了规则,需要技巧,用错一个韵,用错一个典,你就死掉了。

  只要你有入世做官,来到长安城就必须写唐诗,文人写唐诗有好与坏,没有会不会。

  同采访的记者插言:很少有人向您这样用好玩来评判唐诗。

  马爷说,诗词有规则就好玩,没规则就不好玩。

  说到此,他让大家以《生活》为题写首诗,规则是“一个字”。马爷说北岛写过“”,要回避这个字。

  场面立刻活跃了。

  有的说“”,有的说“”……

  有的说“”。

  马爷自己说的是——“”。“生活如酱,五味俱全。

  马爷说,唐诗现存五万多首,仅是沧海遗珠,是原有唐诗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每个人都该背诵100首唐诗。

  几千年以来,由于有诗歌这种形式,从诗经到古诗,到律诗,到绝句,到长短句,它伴随着我们中华文明一直前行,给了我们许多的精神层面的帮助。当物质水准达到一个层面时,我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会非常大。

  在我们一生的美好年华中,尤其在小的时候,在年轻时候,应该刻意背上1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能背诵几篇散文更好。诗词有规律,相对容易背。

  背诵是人生文学积累的一个基础,是一种文学训练,不仅提高你的文化修养,也能给你功利的好处,比如年轻人撩妹的能力都会提高。如果能碰到一个喜欢诗词的姑娘,两个人玩“飞花令”,玩十次你赢十次,姑娘肯定嫁给你。读唐诗,背唐诗,会让你的一生都变得比别人快乐。

  马爷还认为,今天的中国人情感是退化的,尼采说“现代人过的太匆忙,勒死了趣味和教养。”这话说的非常好。

  马爷认为,唐诗是长安人的生活方式,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唐诗之城,未来要在诗词方面深走一步。

  我问他:给今天西安的街道起名“李白路“杜甫路”,是否可行?

  马爷说,在一些街道起名李白路,在路标下刻上李白的诗,在杜甫路刻上杜甫的诗,都是可以的。但很多唐诗不是在长安写的,刻什么诗需要斟酌。

  关于唐诗和唐诗之城,马爷最后说:唐诗和唐诗之城的建设,这种知识传播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而不是越少越好。就像一本书,深者看深,浅者看浅,看浅也是乐趣,但看深是学问。现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唐诗很少,城市里的年轻人都不怎么读唐诗,忙于鸡零狗碎,这就没法打造唐诗之城。所以打造唐诗之城,必须从小孩子的教育开始着手。

  马爷说,自己一生做事太杂,今后会在诗词领域内深走一步,想深走必须先浅走一步,这是个哲学命题。

  我今后也会像马爷那样在枕头边放一本《唐诗》一本《宋词》,睡前读一读,这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好处。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