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希望的田野上

09.05.2017  13:12
“粮食耕种收,农机说了算。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施,农民种地是越来越省事。”4月25日,临渭区官底镇庙王村村民张德贵看着家里20多亩农田里的麦苗已经开始拔节抽穗,甚是欣慰。机械化耕作、播种、收割、烘干、秸秆粉碎还田……张德贵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他还叫来无人机这一新“神器”进行除草,效率比人工喷药高出三四十倍,省工、省时、省力又省钱。 近年来,渭南市农机化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增强农机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560万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超过30亿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4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位列全省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以上,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16年,市农机局分别被省农业厅、省农机局、市政协评为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和提案承办先进单位;临渭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过去几万块一台的大型机器很少有人问津,如果没有党的惠农政策,我们也不可能一时间购置齐全这些农机具,科学种田就是一句空话。”这两年,富平县吉顺祥家庭农场主张胜吉抓住政府调整粮食生产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先后流转了2000多亩耕地,于去年7月份成立了丰康农机专业合作社。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资助,在该合作社,拖拉机、整地机、收割机、播种机、深松机等现代农机具应有尽有。“这个拖拉机是我享受了18万元的农机补贴,那两台青储机分别补贴了10万余元,合作社获扶持资金5万元……”他一边说一边围着自己的“铁牛”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时碰碰这里、摸摸那里,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我们主要以种植、收割、农机运输等为主要作业内容,一天下来能干四五百亩农活,年收入约百万余元。”阳光照射下,张胜吉笑容满面。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以来,和张胜吉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项惠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2016年,市农机局把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手段,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抓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各方责任,在政策宣传、补贴工作落实上下工夫,积极推行“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新模式,先后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8亿元,引导各县(市、区)除了将资金用于大田农作物耕整地、收获机械外,主要向果蔬、设施农业、畜牧、深松机具等特色农业机械倾斜。截至去年底,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3亿元,占年度补贴资金的97.5%,补贴各类农机具3.8万台,补贴受益农户达26152户。  针对传统的旋耕作业方式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地力逐年下降的现状,2015年以来,市农机局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的方式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为农田“舒筋活络”。全市共投入大型深松机具800台套,完成深松整地面积147.1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10.5%,发放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资金5320万元。 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技术支撑,使得以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等生态、节能型技术大面积推广,水、种、肥、药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得到空前提高,机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深入人心。2016年,全市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4.86万亩,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149.8万亩。推广小麦秸秆还田、秸秆捡拾打捆、玉米免耕播种等7项机械化技术,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等有利政策实现了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具1329台,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已达92%,项目重点区和禁烧区超过97%,核心示范区实现了农作物秸秆零焚烧。 随着“三夏”大忙日益临近,农机部门目前已进入备战状态,农机安全相关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中,渭南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机监理工作规范化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措施,将服务窗口前移,将监理寓于服务之中,实行定点服务与预约服务、流动上门服务等相结合的办法,把农机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加大农机安全督查力度,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同时,积极动员农机经销企业落实“三包”责任,鼓励农机维修企业、维修合作社集中力量开展检修保养,提高农机维修质量。目前,全市已完成1000余台联合收割机的检修工作。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我们要集中精力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推动农业机械提质增效、提档升级,让农民朋友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市农机局局长张力民激情满怀地说,“十三五时期,全市将基本实现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田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农机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600个、200个,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35亿元。” 
  渭南日报记者 郭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