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绽放在青藏高原:记延安大学首批援藏志愿者

28.05.2015  10:49
            2014年,延安大学共选派了17名优秀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其中9人选择支援西藏。这9个人就组成了全省高校援藏人数最多的一个志愿者团体,同时也是该校首个支援西藏的大学生志愿者团体。             2014年7月从延安奔赴西藏的9名大学生志愿者,即将完成一年的服务任务。2015年3月,已经有7人递交了续签申请表,选择延期,其中6人表示会考虑长期留下来,“踏踏实实为西藏做些事”。
            延安大学选派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援藏志愿者之一奚祥涛说,“一年时间太短,我又续签了一年,而且可能还会留下来,我不希望只当一个过客。”
我能适应

也许,对年轻人来说,到西藏,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男孩子嘛,就应该多出去看看,父母很开明,没有阻拦。来西藏,这一直是我的梦想。”奚祥涛说,父母的态度让他的西藏之行更加坚定。但不是所有志愿者都能像奚祥涛一样,被家人理解和支持。
            2014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电系的段云青,被分配在昌都地区左贡县中学带数学课。为了这次西藏之行,他放弃了一份在天津待遇优厚的工作。“所有人都不理解,还有人觉得我疯了。有什么不可理解?工作可以再找,可是支援西藏错过这一次,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种想法父母当然不会同意,段云青只好自己做主,先斩后奏,偷偷到了西藏才给父母打电话。 大多数志愿者起初选择来西藏时,家人都打起了“反对牌”,原因只有一个,“太苦了”。
            在西藏,年轻人要适应身份的转换,要远离家人与舒适的生活。全新的环境、稀薄的空气、酥油茶和青稞的味道,一处处陌生生活的细微,都会带来难以预想的艰苦。
            在昌都市江达县小学支教的彭阳觉得,最难熬的就是西藏的冬天。一到11月份宿舍楼就停水,用水要下楼到外面去接;因为当地的发电厂年代太久,冬天几乎天天停电,电暖气用不了,取暖只能生炉子。志愿者们有的被冻伤了脚,有的一个冬天都在生病吃药。
            在日喀则市农牧局的李雅娇,一年必须有4个月时间蹲点驻村。驻村期间要住在当地民居改建的宿舍里,她说,每天晚上会被老鼠吵醒,还看到它们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一到春天,虫子特别多,有时会钻进衣服里。湿冷的天气让李雅娇驻村第一天腿上就长起许多红疙瘩。
            在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阿里地区,李洋一面忍受高原反应的痛苦,一面还得安慰家人。“刚来的时候家里几乎天天打电话,他们一直问这里的生活怎么样,其实当时的确挺难受的,但我说什么都好,后来他们才渐渐不再过问了。”李洋笑着说,“这点困难,我能适应。”
            我能适应——是初到西藏的志愿者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融为一体

生活上的不习惯,可以渐渐磨合,更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到西藏能做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远比想象做得更多。
            彭阳所在的昌都市江达县小学,都是藏族学生,汉语基础非常差,上数学课因为不认识汉字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每个周六、周日,彭阳都会腾出2小时来给学生教汉字。看到寄宿的学生平时伙食不好,他利用周末亲自动手在宿舍里炸麻花、炸油糕给孩子们解馋;了解到班里的学生缺衣服穿,他在微信圈和QQ群里发起募捐活动,利用亲朋好友的宣传,共为当地孩子募得12袋爱心衣物。
            服务于阿里地区地震局的志愿者汪明波,负责当地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这边的地震比较多,而当地人的防震知识又非常缺乏,尤其是民居结构极不稳定。工作之余,汪明波主动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当地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防震知识宣传,希望能为民众减少损失,营造安全感。
            李雅娇驻扎的日喀则市定结县郭加乡切村,村里大多是藏族农牧民,靠着同事的翻译,李雅娇在当地开展基层组织工作。把现行的惠农政策及时传达下去,然后把农牧民最迫切的需要反馈回来。近一年的志愿工作让她越来越有了存在感。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李洋,在共青团阿里地区委员会,为当地义务培训了第一批专业级的篮球裁判;并协助当地团委组织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巡展、阿里地区青年讲坛等活动。

从此牵挂

“在西藏这一年,我收获了很多,最大的是收获了一份爱情。正因如此,这里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和踏实。”毕业于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王静,目前服务于山南地区贡嘎县发改委,她已经明确表示会扎根西藏。与她相恋的男友也是西部计划的援藏志愿者,他们会一起留下来。
            与她重名的另一个志愿者王静,被分到了昌都地区芒康县县中学。 “西藏的支教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在芒康县支教的王静说,“我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教育和帮助这里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在善良淳朴的同时,能多学一些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015年3月,她毅然选择了续签。她说,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她也收获了许多感动,更重要的是西藏之行让她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有那么一个地方,那么一群人让她时刻牵挂。
            志愿者程辉觉得自己很幸运。2015年8月,他就会结束自己的西藏生活,但他会永远牵挂这里。因为他看到了西藏最蓝的天,也看到了世间最美的笑。
            褪去了学生气息,开始了新的生活,不管是离开的,还是最终留下的,9名志愿者都把西藏铭刻在自己的内心里。2015年5月,延安大学新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像他们一样,不断在西藏发现自我,发现全新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