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新区打造新引擎全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9.09.2016  16:06

  “十三五”时期,大连高新区坚持“创新立区、产业强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动力,加快推进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人才特区,活跃科技金融市场,推进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将大连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创新驱动引擎和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东北亚开放合作先导区。
      基础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时期,大连高新区汇聚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创新机构和高端人才,涌现出大量创新成果;形成了千亿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吸引了一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项目,产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增长,创新驱动效果明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十二五”时期,大连高新区经济运行持续健康稳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位居全市前列。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楼兰科技、腾讯、新锐天地等一大批重点软件企业营业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文思海辉、东软、华信等龙头企业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大多数企业保持旺盛的用人需求,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占全市的5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大连高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38.8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57.3%增加到当前的86.3%。在第三产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6.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1%,已经成为推动高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大连高新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92件,占大连市总量的34%,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已经获批的高新技术企业158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12家,分别占全市认定企业总数的35%和96%;拥有IBM、惠普、花旗、埃森哲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项目110家;已经批建的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及实验室达到121个,其中企业自主建设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及实验室达到8个,船舶设计、大飞机焊接数控系统等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聚集了400多个创业团队和企业,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新品牌。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大连高新区全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瑞安天地软件园、华信软件园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园;随着南部滨海公路——星海湾跨海大桥投入使用,凌水湾区域的基础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和品质提升,万达广场、锦辉商城(高新区店)等商业设施正式营业,已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大连市西部重要的商业中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时期,大连高新区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用工备案、公共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5%以下;完成 “五七工”“家属工”参保缴费工作,实现了社保全覆盖;大大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新农合筹资标准名列全市第一。
      规划篇: 布局  坚持创新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大连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和动力,将发展作为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抓手,围绕创新发展、高端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五个基地”,即:科技研发基地——建设若干重大科研开发平台,使高新区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大连市科技成果创造输出转让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健全科技孵化体系,依托“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使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的热点区和东北创新创业的首选区。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文化创意、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疗、信息安全等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引领和带动东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人才集聚配置基地。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人才,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端人才基地、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区域性配置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示范基地——依托中以、中德等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渠道,培育和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稳定成熟的科技合作关系,为大连、东北乃至全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服务。
      构建五大开发建设板块。软件园—凌水板块。依托软件园及周边高校,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业,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互联网应用产业及云计算大数据、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以改造凌水中心区为重点,做大做强高端居民区和商业产业区,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七贤岭板块。重点打造总部基地、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金融商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 “海岸硅谷”,将七贤岭板块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商务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高端商务区。黄泥川—龙王塘板块。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慧应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山海、寺庙和樱花等资源,提升旅游产业能级,打造成为集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商务休闲为一体的休憩商务区,成为科技人才和高端商务人士的思源地。英歌石板块。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三寰集团合作,整体启动英歌石产业园区建设,专注发展洁净能源、生命健康、云数据技术等主导产业,共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将英歌石区域建设成为大连版“硅谷”,成为高新区“2025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的主要基地和重要支撑。龙头板块。以创建高品质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精品工业小镇为龙头分园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2025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承接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生物医疗、信息安全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民生幸福的现代精品工业小镇。
      规划篇:产业  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十三五”期间,大连高新区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实施“IT+”战略,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升级版”和“2025创新中心”两大发展引擎,紧紧围绕八个重要方向,形成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体系,实现新常态下开发新技术、集聚新产业、培养新业态,抢占新高地的发展优势,促进高新区“又高又新”产业发展。
      推进服务外包产业高端化。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和水平,实现由BPO向KPO、ITO甚至向更高端的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企业参与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新材料研发外包等战略新兴产业外包,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形成外包产业链集群。
      发展高端信息技术服务,加强软件企业与装备制造、金融、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企业合作,提供高端化的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开发服务,推动在岸和离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跨入新层级。
      实现应用软件规模化。开发面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海洋船舶、交通等领域工业软件,开展虚拟设计、智能制造、数字控制、检测监控等方面技术攻关;鼓励研发面向船舶汽车、数控机床、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
      拓展互联网应用产业。电子商务。提升大连E港、小平岛电子商务港、凌水湾金融服务港等品牌和功能,打造东北地区电子商务集聚区。物联网。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家居医疗、环境监测、交通等更多领域开展技术、产品、运营模式的开发与建设,打造高新区物联网品牌。移动互联网。积极开拓在移动APP方面的应用,鼓励企业探索新型盈利模式,实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规模发展。数字文化。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数字传媒、影视文化制作等新兴数字文化业态发展。
      扶植新兴业态发展。一是扶植发展大数据。建设面向全市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性大型数据中心,支持开展数据分析挖掘服务,为网络产业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扶植发展云计算。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医疗健康等专业云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大连特色的云计算产业链,聚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三是扶植发展动漫游。发展以游戏产业为龙头,以动漫原创、应用和外包为主要内容的动漫游综合产业体系,推进网络游戏与动漫、传统游戏等产业的融合。四是扶植发展设计产业。在航天航空、汽车船舶等重工业领域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成为北方最“聪明”的重工设计企业聚集区。
      建设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发展用于数控机床和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器、传感器,开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综合定制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其在大连及东北地区先进制造、能源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应用和智能升级。
      建设新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雄厚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其核心技术,打造液流储能电池等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体系,形成新材料和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重点开发港口船舶、航天航空、互联网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产品。
      建设生物医疗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扩展医疗电子产业外延,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反应器及医疗器械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和医疗信息服务等,争取成为全国远程医疗的试点。
      规划篇:科技创新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十三五”期间,大连高新区围绕自身综合优势,按照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要求,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具有指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发展策略,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
      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创新创业主体——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人才流动、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等方面实施政策束缚,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推动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依托“海创周”等载体,开展海外招才引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全面开展群众性创新创业活动,扶持草根能人创新创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简化住所登记、工商注册等手续,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依法加强创新发明知识产权保护,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营造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布局,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体系,推动区内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向全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
      加快推进孵化体系建设。依托“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实施新型孵化器培育工程、海内外创业人才集聚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金融助推工程、创业服务提升工程、创业文化示范工程等六大工程,在拓展孵化链条、提升孵化功能、创新孵化方式、提高孵化质量上下功夫,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阶梯型孵化体系,形成一条孵化服务链,使高新区成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和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区,成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孵化航母”。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强对核心技术、专利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种苗计划”、“育龙计划”、“华腾计划”,扶持一批规模大、行业带动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和带动行业发展。
      深入开展“区校一体化”,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引领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建立引导机制,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规划篇:人才  精心打造人才特区
      大连高新区坚持人才为先理念,结合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国际化人才的聚焦高地和创业基地,以及具有人才交流、培训、配置等功能的人才特区。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政策。推动人才管理创新,支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畅通海外人才集聚通道,简化工作居留程序和就业手续;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制定特殊人才政策,积极打造政策洼地,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优势。
      搭建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平台和产业人才培训、服务平台。重点依托高新区特有的国家级引才平台——“海创周”和“软交会”等载体,实行“人才+项目”和“人才+科技”的引进方式,发挥“海创工程”对海归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海内外巡回人才招聘工程,组织企业到高校举办大连高新区全国巡回招聘会,招聘各类创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制定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大连市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支持企业采取在境外投资经营、并购或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培养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发挥企业、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在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推动的“四位一体”培训体系;推进“区校、企校”培训合作,建立高新区的共享师资库,鼓励企业、培训机构、高校等各类主体向师资库输送人才。
      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环境。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一流的培训、咨询和网上办公服务,通过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和行业领军来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引进和建设一流的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健康体检和医疗服务机构,解决高端人才对教育、医疗等生活问题的后顾之忧,打造一流的人才生活环境,创造积极乐观、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就业和创业氛围。
      规划篇:科技+金融  着力构建区域科技金融中心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连高新区将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与金融创新协同效应,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使科技金融成为高新区的重点产业。
      加快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吸引创业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和相关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入驻,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打造 “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功能区;大力引进创投机构,建立和完善天使资本、创业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科技金融资源对区域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持。
      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开发科技保险、统贷平台、延期付款保函等业务、对担保、创投、小贷等传统品种实现组合创新;加强政府与保险机构合作,采取“政府+银行+保险”的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加快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高新区特色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活跃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上市融资,建立由政府部门、证券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联合参与的科技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形成“培育一批、辅导一批、送审一批、上市一批”的科技企业上市促进工作体系;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规划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大连高新区以完善特色产业配套、打造优良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高新区内外骨干道路建设,加快南部滨海大道西延伸线建设,完成红凌路综合改造,架设跨凌水路、大工路立交桥和大工路延伸线建设,进一步疏解区域交通。完成旅顺南路升级改造工程,启动黄泥川新隧道工程,完成前黄路、风采路、山英路3条纵向道路建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到“十三五”期末,高新区基本形成“六纵五横”(“六纵”为红凌路、河周路、前黄路、风采路、龙英路和山英路;“五横”为旅顺中路、中部通道、旅顺南路、南部滨海大道和轨道交通)的主体框架。
      对凌水、南部疗养区及七贤岭区域市政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实施凌水湾改造基础配套、凌水河口改造以及国家海洋监测中心——国家级海域海岛整治修复等工程建设;加大对龙王塘中心区域市政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路网、给排水及电力等设施;加快龙头、英歌石、河口湾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治理,建立复合型立体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全面淘汰20吨以下燃煤锅炉及各类燃煤炉窑(灶),2017年底前建成禁燃区。水环境治理,全面完成凌水河等主要河道、入海排污口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部门密切合作的水污染防治机制,到2020年,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标准。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保护,坚持保护优先、保持城市建设空间规划刚性,基本建成本色、自然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的开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文化休闲养生特色旅游,促进保护与开发协调推进;注重海洋原生态保护,加大对近岸海域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适度发展海岛渔家风情体验旅游、海岛地质生态旅游和休闲垂钓旅游项目。
      规划篇:社会事业  共享“又高又新”发展成果
      “十三五”时期,大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高新区建设成为社会服务齐全、保障体系完善、智慧便捷的宜居宜业城区,让辖区百姓共享“又高又新”发展成果。
      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继续保持初升高阶段重点高中录取率优势,打造高新区全市教育品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5%以上。医疗卫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卫生中心建设,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整体水平要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人口配备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就医圈,形成以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龙头、以凌水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智慧社区建设——以“互联网+”为引擎,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网上服务、服务热线、移动终端、自助政务服务终端等服务渠道,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将政务公开、事项预约、查询咨询代办等服务推送给社区居民,实现为群众提供7×24小时服务。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