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锅炉工艰难维权 高校内工作27年被无故解聘

22.01.2015  18:11

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手续并缴纳费用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然而,家住西安市长 安区韦曲街办瓜洲村的杨育民老人,从1981年11月开始,在西安财经学院当锅炉工、勤杂工,长达27之久,但是在其工作期间内,用人单位没有按规定与他 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三金”,他多次找学院交涉,对方拒不履行义务,只能诉至法院。2009年4月,西安中院终审裁决:西安财经学院与当事人杨育民老人签 订书面劳动合同,为其安排工作岗位,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并缴纳费用。

稳操胜券的杨育民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以为自己从此可安度晚年,不料,西安财经学院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而法院也没有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如今,时间已过去5年多,杨育民望眼欲穿,他不知在有生之年能否享受到社保的福利?

工作27年锅炉工被无故解聘

手 持已经陈旧发黄的法院判决书,今年66岁的杨育民老人躺在床上,一脸愁容。由于西安财经学院从2009年至今,没有履行法院生效的判决,他的弟弟、儿子多 次到西安财经学院找院办、人事部门,要求为杨育民补办社保并按时缴纳社保金,但对方一直拖延不予办理。而他们要求法院强制执行,也没有起任何作用。

据 杨育民老人回忆说,1974年,他当时25岁,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挣不到工分,每年生产队分的口粮不够吃,经人介绍到西安外语学院当勤杂工,后来又改为锅 炉工。出身农家的杨育民勤快、老实,学校管后勤的领导非常看重他,1979年,当时西安外院后勤部的部长到 陕西 统计学校任职,把他介绍过去当勤杂工,仍然 负责烧锅炉。

1981年,杨育民和校方签订了《计划外合同工合同》。1984年陕 西统计学校升格为西安统计学院,他继续在那里工作。2002年6月,西安统计学院和陕西经贸学院合并成立西安财经学院。不管学校如何变化,杨育民始终不忘 自己的职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那时,他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到了“三夏”、“三秋”农忙时节,为了不耽误学校的工作,他下午下班后骑 自行车回家打场、浇水,第二天,天不亮就赶回学校。除了烧锅炉,有时他还帮着别的工人种花、搬运东西。

不 知不觉中,他已经在西安财经学院工作了27年,眼看就要退休了。2008年2月1日,学校裁减临时工,通知他回家等候处理。杨育民感到非常委屈,自己任劳 任怨工作这么多年,没有违反学院任何规定,没有犯过错误,搞不清好好的学校为何把自己辞退了。在家里呆了一个月后,他到西安财经学院找领导要求复职,没有 得到答复。

两审判决胜诉校方拒不执行裁决

2008年4月9日,杨育民向陕西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申请,要求西安财经学院和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安排工作。办理1995年至2008年3月的基本养老保 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并补发2008年1月至3月工资1800元,要求经济补偿金450元还有其他补偿共2040元。劳动仲裁维持前两项请求,而对 其他请求予以驳回。

西安财经学院认为,杨育民称1981年到其单位(前身)工作与 事实不符,2007年12月30日,已经通知辞退(他),故没有少发工资问题;辞退时给他有3000元的经济补偿金,他一直没有领取;“三金”问题不是其 不缴,而是因为无自然人的账号,无法缴纳。他们认为“原告的主张没有事实以及法律支持,请求法院驳回起诉。

杨 育民将西安财经学院诉至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法院认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西安财经学院未给杨育民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社会保险参保手 续并缴纳费用,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2008年12月15日,雁塔区人民法院作出(2008)雁民初字第3958号民事判决书,判决:西安财经学院在判决 生效10日内,与当事人杨育民老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其安排工作岗位;给付2008年1月至3月工资1800元经济补偿金450元;在30个工作日内, 为杨育民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并缴纳费用。

西安财经学院不服雁塔法院的判决,上诉至西 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安中院经审理于2009年4月1日,作出(2009)西民二终字第761号终审判决,认为“为劳动者办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手续并 缴纳费用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西安财经学院应当为杨育民予以办理并缴费,其不予办理及缴费的上诉理由不成立,依法不予支持。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如 今距离西安中院的终审判决5年多时间,西安财经学院仍然不履行法院的二审判决。在此期间,杨育民的家人一次次到西安财经学院要求其履行法院的判决,但一直 没有结果。在其家人的努力下,2014年12月23日,陕西省高院执行局发函给雁塔区法院执行局,要求对“杨育民与西安财经学院劳动争议”一案执行有关问 题,及时接谈并依法处理。

杨育民的家人告诉记者,2014年,雁塔法院执行局法官对此事调解过多次,但是西安财经学院不肯接受调解,而法院也没有对西安财经学院采取强制措施。苦苦等待5年的杨育民老人,仍旧在期待中,他不知何时能享受到社保的阳光雨露,使自己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