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为我省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9.01.2015  19:07

2015年1月29日《陕西日报》第1版

      本报讯(记者 吕扬)近年来,我省为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下大力气促进高校的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把高校科研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升级直接驱动,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高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208个,参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4个。
      我省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施“2011计划”以来,省内高校培育和组建的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60余个,已通过省级认定22个,有两个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零的突破。已认定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协同170家单位,聘任人员1800余人,其中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0余名,集聚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团队64个。
      截至目前,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及以上奖励35项,省部级奖励237项,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84个,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80名,转化应用成果340余项。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国内具备学科优势的大学以及秦川机床等骨干机床企业,发明了大型齿轮精密加工新方法,成功开发出2m直径大型螺旋锥齿轮磨齿机,一举站在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省教育厅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定期发布机制。2014年,教育厅联合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业联合会等单位,组织高校举行或参加成果发布和对接洽谈活动9次,发布重点科技成果600余项,展示成果3000余项,促成了合作签约项目120多项,合同金额逾5亿元。全年高校登记合同3582份,合同金额11.89亿元。
      面向区域产业升级,省教育厅积极推动校地、校企合作,专门设立了服务地方专项项目,重点资助与省内企业合作研发、针对企业技术难题解决和产品质量提升、经培育后可在省内转化实施的高校科技项目,目前已资助100余项。
      与科技厅共同组织“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选派活动,已派出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270余人。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市委书记、市长进高校”、“高校专家企业行”、“企业老总院校行”等活动。
      鼓励高校牵头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联盟和技术推广联盟。在省科技厅认定的1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高校参与了其中15个;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兰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等均为高校发起或作为牵头单位设立的。这些联盟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我省重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联合开展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