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以“5438”模式探索高素质创新型航空领军人才培养

10.12.2016  01:42
            “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为中国航空领域培养高素领军人才?十几年来,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模式。”作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航空领军人才》教育成果完成人之一,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叶正寅说。             今年,“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西北工业大学申报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航空领军人才》教育成果,从214项申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成为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工信部所属高校,也是唯一获得一等奖的西部高校。             近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6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办,会议同时举行了颁奖仪式,西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造就航空领军人才》成果完成人代表上台领奖,并分享了成果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
针对研究生培养5大瓶颈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作为新中国航空领域最早建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获得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并非偶然。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航空领军人才为目标,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依托空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科技创新项目和教改项目,数十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开创出一条培养航空领军人才的新路径。             长期以来,受到研究生传统“一对一”培养模式的限制,国内工学(工程)研究生,尤其是国防科技类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学科融合度低、集成创新力不足、团队合作欠缺、专业学习与献身国防教育脱节、国际竞争意识淡薄等5类问题。             “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写论文,这就使得许多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知识面比较窄,尤其是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到了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往往缺乏解决的能力。”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李斌教授说,他也是本次获奖成果的完成人之一。             针对这样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了以“基于五个结合、做到四个注重、搭建三个平台、实施八项举措”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5438”模式)。成果已在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等9家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受到《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导。             早在2013年,该校航空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模式就获得了陕西省教育成果特等奖。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校航空学院和校研究生院联合将这一模式进行提炼总结,向全国2016年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发起“冲刺”。             据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于2014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开拓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效的集体和个人。根据评选办法,经过形式审查、网络评议、复评答辩、审核批准等程序,确定最终入选成果。             “奖项评审非常严格,宁缺毋滥。根据设置,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今年应评出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但是评委会最终只评出了9项一等奖,特等奖空缺。”
搭建平台多管齐下“八项举措”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作为成果的共同完成人,叶正寅、孙秦、傅金华、徐绯、李斌这5位老师全部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育一线,多年的研究生教学经验,让他们总结出航空领域研究生教育的“法宝”。             从宏观来看,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研究生教育始终秉持着“五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即导师指导与多学科团队指导相结合;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相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独立科研与团队协作攻关相结合;完成学业与矢志成为航空精英价值观相结合。             在培养各环节中,扎实落实“四个注重”,即注重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洞察科技新动态、引领科技新方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创新型领军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就培养平台而言,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夯实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搭建“三个平台”,即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国家级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飞行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国际化培养平台,包括111引智基地,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化试点班,德国宇航院、代尔夫特、布伦瑞克、墨尔本理工双边联合机制;跨学科协同攻关平台,包括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信部未来飞行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通用飞机协同创新中心。             从具体措施来看,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体系化实施了“八项举措”,即多学科团队联合指导;以赛促研的实际战练;自由探索创新实践;“一境四同”国际化培养;学教研产深度融合;订单式协同培养;毕业后延伸跟踪培养;矢志航空、献身国防的价值观引导。             “这八大具体措施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其主要针对的就是传统研究生培养中产生的5类问题,”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孙秦说,“通过这些举措和学院老师的共同努力,十几年来,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视野也开阔了,到国防单位工作的比率有所提升,近五年来,这一比率维持在60%左右。”   航空总师“摇篮”延续航空界“西工大现象”               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为“三大平台”中创新实践平台的一部分,2000 年,学院“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成立。近年来,该中心的研究生创新团队在国际国内无人机飞行表演竞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截至2015年,中心各团队获得国内外各奖项总计近60项。             近五年来,学院每年有近20名优秀研究生赴美、德、英、法等国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他们回国后大都在航空领域企事业单位工作,并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从2000年到2014年,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的就有14人。             航空学院与中国试飞员学院联合培养硕士试飞员的研究生班,已经成为双边联合指导研究生创新“试飞技术与学术钻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 学院与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班,已经成为教育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20个典型案例之一。2004年以来,博士班培养了4位技术少将、3名973首席科学家、8位技术大校。成为中国航空领域名副其实的“精英班”。             在校时通过扎实的学术训练、丰富的实践活动、全面的素质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西北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受到了国防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好评。             现任总装备部空气动力学专业组专家、国家某973项目首席专家马明生大校(基地副总师)就是众多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中的一个代表。马明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2001年、2008年,他分别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7年,他获得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表彰的首届“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某科研团队的负责人,马明生不仅在专业领域作出了成绩,还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受到了单位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誉。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为我国航空及国防工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了62位总师、副总师;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联合培养出34名硕士试飞员,完成8个新型号飞机的试飞。中国目前三大主机设计所中两个所的总设计师均为航空学院研究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王海峰(2003级博士)、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段卓毅(2001级博士)。继续延续着航空界的“西北工业大学现象”。             “用毕业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是造就他们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能力与品质的基础’,”成果完成人傅金华老师说,“一届届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就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和鼓舞。” (责任编辑: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