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震区恢复重建须设逃生通道和避难场所

19.09.2014  18:06

鉴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正逐步进入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地质环境专家近日提醒,未来两年内,震区仍处地质灾害高发期,发生频率亦显著增大,需在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科学选址及修建逃生通道、避难场所等方面采取措施,提早防范。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表示,鲁甸震区次生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危害性强的特点。据最新调查显示,鲁甸震区分布有地灾点和隐患点1769处,震后出现的隐患点占有相当大比例。其中,滇西北昭通地区地处新构造运动强烈的乌蒙高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且许多村寨都建在古滑坡和残坡积层,山高坡陡谷深,松散土石分布广,人口密度大,地质环境脆弱,随时存在重新滑动的可能。

正在鲁甸震区调研并指导防灾工作的有关部门专家指出,要认真分析滇东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点,科学选择重建地址,避开危险地段和潜在隐患地段,把防灾放在首位。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预留必要的逃生通道和避难场所,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抗灾,避免出现异外情况时慌乱失措,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