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鸟粪保护的千年经卷经修复后露真容(图)

10.10.2014  05:46

 

修复前的经卷,根本打不开

 

修复师正在修复经卷

 

民、愍、世出现缺笔或者替换现象

  2004年,铜川市在修复位于耀州区塔坡的神德寺时,意外发现了唐五代时期的经卷,由于鸟粪的覆盖,这些纸质文物得以保存千年,后来这批经卷被送至陕西师范大学进行修复。昨日,华商报记者从陕西师范大学获悉,这批经卷历经两年的修复,目前基本修复完毕。

  发现

  维修古塔发现千年经卷

  资料显示,在神德寺塔的基址上,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建有一座寺院,名为龙华寺,隋代改建大像阁。直到唐代,寺院更名为“神德寺”。神德寺塔就位于神德寺内,专家推测,现存神德寺塔为宋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9月24日,工人们在维修古塔时,在古塔的拱券窗洞中意外地发现了佛教经卷,这些经卷能在一个通风的塔内放置千年,颇为神奇。据专家介绍,因为经卷上面堆满了尘埃、鸟粪,这些鸟粪形成了经卷的天然保护膜,才保存了下来。

  据介绍,古塔的窑龛都是通风的,常有鸟栖息于此,长年累月鸟粪就包裹起存放于此的经卷。而正是由于鸟粪的层层包裹,才使得这些经卷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保存至今。

  考证

  “”、“”缺笔或换字

  专家们在整理这些经卷时,发现这些经卷虽有鸟粪的保护,但损坏严重。其内容有手写经、印刷经、纸本印刷和绢本粉彩佛传画等。

  据专家介绍,这些手抄经卷字体较杂,有些是僧人抄写的,有些是当地老百姓抄的,最长的一个经卷有8米多长。在年代上,是唐、五代及前宋时期的,非常珍贵,在国内也很稀有。

  之后,专家在保存最为完整的《金光明经》里,发现了避讳现象。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当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在《金光明经》中,专家发现“缺笔避讳”(即对所避之字不写全),这种避讳方法始于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通代避讳“”“”,在《金光明经》中,有句“人民”的“”字少了最后一笔,“心生慈愍”的愍字少了两笔。“根茎枝叶”(备注:当时为繁体字“”)的“”中间是“”,则被替换成了“”字,专家推测故意写错字,应该是出于避李世民讳的目的。由此推测,该经卷应该是唐代的。

  随后这批经卷被送到了陕师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由修复专家进行修复。

  修复

  5名修复师历时2年进行复原

  陕师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李玉虎告诉华商报记者,目前这批经卷修复完毕,部分已移交给当地博物馆。

  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经卷最上面的鸟粪已被清理完毕,一张张粘贴在新的特殊纸张上。该研究中心修复师陈彦龙介绍,送来修复的经卷大小不一,很多都是碎片。因为经卷都是卷起来的,所以很多都不敢打开,一打开就全碎了。五名修复师花了两年时间才将它们基本复原,还有一些碎屑难以辨认需要慢慢完善。

  虽然鸟粪保护了经卷,但也为修复带来了麻烦,首先得把这些鸟粪和尘土清理掉。陈彦龙说,首先,用小刀轻轻地将外层的污垢刮掉,再用药水泡,让卷起来的经卷一点点松散。陈彦龙说,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稍不细致就会伤到文物。这只是经卷修复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对经卷进行脱酸处理,防止胶化和老化;将经卷从原来的裱纸一点点揭下来,再一点点粘在新的裱纸上,新的裱纸韧性较强,而且能够防虫、防水、耐热,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由于以上“手术”过程全部都在水中进行,之后还要将新裱过的经卷用糨糊贴在墙上阴干,这才算是修复完成。

  华商报记者 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