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好麦如何育成:“三秦楷模”、西农教授王辉的故事

10.10.2016  16:03
            《陕西日报》2016年10月10日(记者 郑栋 通讯员 程立珍)题:一粒好麦如何育成——“三秦楷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辉的故事
              “6号床的病人要外出,你带上急救箱跟上一起去,要时刻注意病人的身体变化。”眼前,护士长认真地叮嘱着。              护士王静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打着问号:“6号床?不就是那个成天不看电视只看笔记本,不听医嘱不按时睡觉的老人?”收拾好行装走进病房,王静发现老人已经穿戴整齐,正急匆匆地往门外走。看见王静来了,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冲她笑了,左手还压着右手刚拔针的伤口。              老人叫王辉,坐上车王静才知道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事小麦育种科研工作的教授。“王老师外出大概是要去参加什么研讨会吧。”王静心里这样想着。              汽车穿过拥挤的街道,爬上被西农学子称为“五台山”的陡坡,缓缓驶进宁静的校园,径直扎向学校操场旁的那片金色麦田。              车子刚停稳,王辉就抓起笔记本拿着草帽第一个冲下车。那一瞬间,王静觉得眼前的这位老人像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又仿佛觉得麦田里有价值连城的宝贝。              于是,6月4日下午4点,在农科城杨凌,在西农大的校园里,在翻腾的麦浪中定格了这样一幅躬耕图——一位头戴草帽双鬓染霜的老人,频频弯腰,用手中的标尺和本子测量记录着麦穗的高度。一位着装整洁的护士提着药箱站在旁边,目光里满是担忧和关切。              从事小麦育种科研工作43年,王辉从来没有变过,年轻的时候,他就是麦田里的“拼命三郎”。              妻子马桂霞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87年的一个夏夜,凌晨4点,闷雷划破宁静。王辉一骨碌翻身起床,头也不回就往试验田跑,那里新割的麦子正一捆捆码放在地里,如果不能抢运回麦仓,这一季的研究成果就要泡汤。              暴雨如瀑倾泻,王辉虎口夺粮。那天深夜,马桂霞看见了雨中那个拉着架子车,往返于麦田与麦仓之间的高大身影;也再一次见证了爱人那份坚韧无畏、默默奉献的人生追求。              最初,王辉立志学农是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乡亲们挨饿”。这份初心,王辉一直坚持始终。育一粒好麦,是他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自我抉择,也是他报国为民,发散光热的奋斗征程。              从事小麦遗传和育种研究,是一份劳动密集型的科研事业,是一场与造物者同台打擂的接力赛,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艰巨工程。很多科研专家穷尽一生心血与智慧,往往也难有所得。可是,若不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无言坚持,怎能有人民群众饭桌上愈来愈浓的馥远麦香。王辉常说自己很幸运,但是这份幸运背后是王辉所代表的“育种人”那份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与努力。             即使身患重病也要坚持到麦地里走一趟,就算狂风骤雨也不能阻挡栖身田野保主粮。一粒好麦如何育成?关键奥秘所在,就是王辉身上的那份执着和拼搏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厚植大地、蓬勃向上;这种力量,行稳致远、锐气昂扬。   (信息采集:黄晓青          审核:刁巧燕)
      延伸阅读:             陕西省委决定开展向“三秦楷模”王辉徐立平同志学习活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走进农业部“每月讲坛”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的口头禅和“密码本”             筑梦麦田的人:记“三秦楷模” 西农科大教授王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