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复杂结构零件整体化制造 黄卫东教授剖析“金属3D打印”

09.06.2016  00:59

2016年6月6日《三秦都市报》第四版

      说起3D打印,可能现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然而,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创始的“金属3D打印”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对于复杂形状的产品的“一体化制造”难题,也让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和耐用性更好。目前,已为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提供众多轻量化、功能化、定制化的金属产品。
      创新是始于问题终于改进
      如今,新技术领域一旦火爆,往往会吸引很多科技人才跟进,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在进入正式采访前,黄卫东首先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创新并不是单纯的从无到有,而是应该始于问题,终于改进。在现实领域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发明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在“金属3D打印”出世之前,黄卫东经过了近20年的研发。1995年的时候,我在做激光熔覆方面的研究。后来,接触到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技术的前身),它能够自由成型复杂的结构。当时,材料技术还并不是很好,3D打印只能制作一些研究模型,而实际应用性能比较差。”黄卫东说,由于注意到这个技术成型原理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工作,首先提出了“兼顾复杂结构和高性能的金属零件制造技术”的概念。
      “这就是始于问题。”黄卫东表示,当时还没有形成3D打印领域,“金属3D打印”更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很多人觉得不切实际。但我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技术原理。
      可以为航空航天设备减重
      之后,黄卫东团队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金属3D打印”技术。“理论是很重要的,这相当于你看得到目的地,只是在开辟到达的路径。如果没有清晰理论的支持,盲目实验不仅效率低,还不见得能达到目的。
      由于自身工作的情况,黄卫东对于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问题比较了解。“航空、航天设备的零件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传统技术一般是将其拆分成简单结构制造,然后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组装。
      黄卫东说,航空、航天制造的一大需求就是设备的减重,“由于组装,在拼接处肯定会需要加固,这就增加了重量。而且,无论用什么方式组装,肯定不如一体化制造的性能可靠。这就是终于改进。”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