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绿芯”
退耕还林后的吴起县,山川秀美。本报记者张权伟文/图
9月的阳光,明媚而温暖。站在吴起胜利山上,极目远眺,绿满高原。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20年退耕还林,20年绿色崛起,20年城乡巨变,让贺敬之《回延安》里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1998年,党中央号召退耕还林,延安人民听党话,一代接着一代干,20年的风雨无阻,20年的汗流浃背,用1077.46万亩的绿色成就了红色革命圣地延安的底色。
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20世纪广为流传的几句信天游歌词,唱出了黄土高原的组成元素。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白应飞介绍,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延安土地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53万吨,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
“特别是春秋两季,沙尘暴频发,遮天盖地,数日不止。过度开发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怪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延安后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白应飞说。
1998年,在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下,吴起县率先进行“退耕还林”工作试点。“长期的调研让吴起县干部群众认识到,广种薄收、漫山放牧是陷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封山禁牧是改善生态的正确途径,改良畜种、舍饲养畜保证了封禁退耕的顺利实施。”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齐统祥告诉记者。同年,吴起县确立了“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的开发战略。
在20多年的坚守下,吴起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计划面积202.46万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分别由1997年的8.4%、19.2%提高到目前的20.3%、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延安始终把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统筹延安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埋头苦干,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延安市林业局局长王占金说。
向北推进的“绿色边界”
侯秀珍老人是八路军359旅老战士刘宝斋的儿媳妇,对南泥湾过去80多年的历史如数家珍。20世纪40年代大生产运动期间,父辈开荒砍树,山上都是耕地,“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种得越来越多,产量却很低,牛羊满山啃得草都长不上来,以至于上世纪末,南泥湾陷入了越垦越荒的怪圈。
1999年,南泥湾在“父辈开荒我造林”的号召中开始了退耕还林的“生态革命”。侯秀珍带着妇女们扛起镢头上山种树,把粮田变为树林。“过去是为了解决温饱而开荒,现在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栽树。”侯秀珍说。
一年接一年地不断种树,这里的林子越来越多,再不是当年那样光秃秃的了。种上了树,山洪少了,山青了、水清了,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因为有国家给的退耕还林补助,农民不再广种薄收,劳动力腾出来了,孩子们都去上学了,村里这几年不仅出了大学生,还出了硕士生、博士生。农民过去舍不得放弃山上的田,现在是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种树。
陕西省农业遥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以后,2017年,延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35%,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2000年以来卫星遥感图显示,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逐渐变绿变深。
“退耕还林是陕西生态重建的关键一招。卫星图像上,在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绿得最快的是延安,绿得最深的是延安,黄土高原的‘绿芯’在延安,‘延安绿’就是退耕还林的最高奖赏。”延安生态环境院士参事工作室专家刘广全说。
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林草涵养了生态,生态催生了产业,产业富裕了村民。
9月8日,记者来到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雷坪塔村,只见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到处林木矗立。40年来,张莲莲全家与大山为伴,坚持不懈,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让曾经尘土飞扬的雷坪塔村变得满目青翠。张莲莲也因此走进人民大会堂,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
山绿了,如何让家里的日子红火起来?这是张莲莲的儿媳妇李红卫嫁到婆家后一直思索的问题。看着婆婆手植的千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李红卫的创业方向。
征得婆婆的同意后,李红卫与丈夫在雷坪塔村创办了生态养殖农场,婆婆的千亩树林成为雏鸡最好的逐食场地。如今,农场每年出栏散养土鸡3万多只,销往西安等地的46家超市。不仅如此,农场创办以来,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和周边村民。2019年,李红卫获得“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业逐步向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凯介绍,“围绕退耕还林,延安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治沟造地、农村能源建设和移民搬迁等,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对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改善农户的居住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前,延安经济总量不足百亿元,地方财政性收入7.2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元。2020年,延安市生产总值160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3.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5元。
“退耕还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延安的生动实践。延安人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我们要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延安市副市长张强说。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