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陵“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29.09.2015  09:38

  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习近平


  

资料图

  打开《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张彩色大图就是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黄帝陵——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那神秘的“传说时代”,最使人割舍不开的一定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赤子情结。

   黄帝与黄帝陵

  黄帝是远古时代的五帝之首,“”字是对轩辕氏图腾——天鼋大黾的象形。同时,黄帝以土德称王,因土呈黄色,故称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后改姓姬。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他率领其氏族部落最初就活动在古桥国(今黄陵县)及陕北黄土高原周围一带,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文字,制造舟车,培育蚕桑,从事纺织,制定历法,研制算数,备尝险夷,艰苦拓殖,终于以“惠及万世之功绩、泽披广大之区域”而彪炳千秋。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史载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在位百年,寿110岁而终。司马迁曰“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也因此闻名于世。

   桥山

  桥山分为大桥山和小桥山。

  大桥山即子午岭,处于陕甘交界,“南连耀州(今耀县),北抵盐州(今定边县),绵延八百余里”(《大明一统志》),山势南北而行,北为“”,南为“”,故称“子午岭”。

  小桥山即黄帝陵桥山,为子午岭中部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黄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自汉武帝筑祠祭黄帝、司马迁《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后,青史名留。汉、唐、宋、明、清各代设有黄帝祠、黄帝陵园、轩辕庙,黄帝陵居于桥山之巅,史称“桥陵”。桥山土厚水丰,林木郁葱,现有柏树林1300余亩,柏树8万余株。桥山周围群山环抱,后有祖山子午岭相依,青龙(龙首)、朱雀(南城)、白虎(虎尾)、玄武(孟原)四灵排列有序,是中国传统风水的发源地。桥山上现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陶片、灰坑、屋基以及堑壕、夯土台、城墙、神道、庙址等历史遗存,周围又环绕着黄帝黄城八宫与黄帝文化遗址等,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沮河

  沮河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128公里汇入洛河,横贯黄陵全境。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沮河环绕黄帝陵桥山和历史文化名城黄陵,形成山环水抱的“仙岛”形势,又在桥山东西两侧,形成对称的“东湾”(龙湾)和“西湾”,东湾连着“龙首”,西湾接着“虎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