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报:一场没有结局的博弈

16.09.2015  09:41
              9月4日,雨过天晴的陕西秦岭北麓小峪河边,洪水的痕迹还未完全消退,开车来此游玩的人已是三五成群,或下河戏水,或在河滩上烧烤野炊。虽然不时有河道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巡查人员过来,要求河道里的游人撤出来,但是巡查人员前脚刚走,游客们后脚又进入河道,完全将安全置于脑后。对于游人们的“躲猫猫”和“捉迷藏”行为,河道管理人员有些无奈。

  虽然今年汛期发生的陕西山洪灾害伤亡事件过去不足月余,但人们似乎并未真正从中吸取教训。今年入汛以来,陕西省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相对较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但局地暴雨却接连不断,并造成17人死亡、11人失踪,伤亡人数仅次于2013年延安特大暴雨次生灾害。汛情不重损失重的结果,令人匪夷所思。
   小水大灾 惨重损失谁之过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分为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区域。气候的差异、地域的区别,让陕西省降雨量从南至北递减。一江(汉江)两河(黄河、渭河)的防汛是陕西每年防洪保安的重点。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入汛以来(5至8月),陕西省降雨量总体偏少,其中,陕北和关中东部地区偏少5成以上,其他地区偏少1至5成;较大的降雨过程仅有4次,而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却频繁出现,多达1395次,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其中,长安区大峪水文站、西乡县两河口水文站1小时降雨量分别达90.2毫米和83.6毫米,佛坪县栗子坝水文站24小时降雨量214毫米。

  “局地暴雨呈现出高度分散、雨区范围小、局地强度大的特点。”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强,使得陕西“头顶太阳脚下洪水”的现象屡次发生,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麻痹性、致灾性极强。8月3日下午3时左右,原本艳阳高照的西安市蓝田县突然出现高强度降雨,九间房镇降雨量达111毫米。高强度降雨使得平日只有一条溪水的铜鹅沟暴发山洪,4位在桥下野炊的游客和当地1位放牛的村民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同时,紧邻的长安区王莽乡小峪河也遭遇山洪,致使正在河岸边农家乐用餐的游客被冲进了河道,8人遇难……

  为什么汛期陕西降雨量总体偏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仍有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
   麻痹大意 洪涝灾害的元凶
    “综合分析几次伤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除了自然灾害无力抗拒之外,麻痹大意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陕西省防办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提高防汛应对能力,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江河堤防治理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等建设,使全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预警预报精确性显著提升。同时,陕西省对危险区域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让群众尽量远离地质灾害。防汛抗洪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陕西每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也使一些政府和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产生了惰性,并将防洪精力放在大江大河和大面积降雨上,认为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损失。这种麻痹和侥幸心理,在防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尤为突出。

  在8月3日的暴雨发生前,陕西省防总向各级防指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8月4日10时30分,陕西省防总再次向西安、宝鸡、渭南市防指发出防汛预警信息。陕西省水文局对旅游风景区的暴雨山洪也做了提前预警,但以文件传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没有让基层部门切实重视起这场局地暴雨的防范工作。

  防汛“最后一公里”的松懈和片面认识,也间接地传递给群众,让群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这是今年汛期陕西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

  在洪水到来时,蓝田县九间房镇4名游客竟然钻到桥洞下避雨,长安区王莽乡竟然让游客坐在山洪道上吃饭,这种低级的错误本可以避免。
   狼来了 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洪涝灾害,如人类的影子,一直紧随。从大禹治水起,人类与洪水就在不停地作斗争。人不一定要胜天,也不一定能胜天。面对防汛抗洪工作,我们只能坚信,狼来了,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2015年陕西省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针对此,陕西省防总有关专家表示,应对局地暴雨洪水,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要改变以往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片面认识,加强应急值守,时刻做好突发短历时暴雨防范的各项准备,跟踪防范措施落实,做到及时预警、果断撤离、警戒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二要进一步夯实乡镇、社区、村组等基层组织的防汛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真正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三要按照防汛责任属地化的原则,解决好涉河、涉库区流动人员防汛监管“挂空挡”的问题。

  四要成立综合执法队伍进行联合执法,对农家乐、河道内违章建筑、涉河旅游场所等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消除防汛安全隐患。

  五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深入宣传,大力提高群众防汛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合力抗洪抢险的浓厚氛围。

  “防汛抗洪,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一场没有结局的博弈,在博弈中,我们只能睿智,只能尊敬自然、崇尚自然,两者才能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说。